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詞鑑賞    P 156


作者:蘇軾等
頁數:156 / 521
類別:古典詞曲

 

作者:蘇軾等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宋詞鑑賞

酒侶星散,又值「落花流水」的春暮,其愁悶之情可知。說的是去年的事,故曰「憶」,而今年亦復如是,故曰「仍依舊」。春光如彼,情懷如此,總因春色雖好,無共游賞之人,以至因循過去。不特于春為孤負,於人亦增愁。

故煞拍三句:「這情懷,對東風、盡成消瘦」,以說一春之愁,比「買斷兩眉長鬥」又進一步,總收全文。

這首詞由景及情,上片景中有情,下片以情帶景,筆鋒細膩,用語婉媚,韻致翩翩,堪稱青年詩人王雱的孤篇力作。  

黃庭堅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穀道人。原籍金華(今屬浙江),祖上遷家分寧(今江西修水),遂為分寧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授葉縣尉。熙寧五年(1072)為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



  
元豐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為秘書郎。元祐元年(1086)為《神宗實錄》檢討官,編修《神宗實錄》,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時張耒、秦觀、晁補之俱京師,與庭堅同遊蘇軾之門,有「蘇門四學士」之稱。

《神宗實錄》成,擢為起居舍人。哲宗親政,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紹聖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賓)。崇寧元年(1102),內遷知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到任九天,即被罷免,主管洪州玉隆觀。

次年復被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四年,卒於貶所,年六十一,私謚文節先生。《宋史》有傳。尤長於詩,世號「蘇黃」。

其詩多寫個人日常生活,藝術上講究修辭造句,追求新奇。工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編》三卷。《全宋詞》收錄其詞一百九十餘首。

《全宋詞補輯》又從《詩淵》輯得二首。

●清平樂  黃庭堅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黃庭堅詞作鑒賞

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着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着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裡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綫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裡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着風勢飛過薔薇花叢。

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

最後,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慾出。

●水調歌頭  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

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

祇恐花深裡,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

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

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歸。

黃庭堅詞作鑒賞

此詞為春行紀游之作,大約寫於作者貶謫時期。

全詞情景交融,反映了詞人出世、入世交相衝撞的人生觀和孤芳自賞、不肯媚世以求榮的品格,體現了詞人超軼絶塵、游於物外的審美理想。

開頭一句,詞人採用比興手法,熱情讚美瑤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愛,使詞作一開始就能給人一種美好的印象,激起人們的興味,把讀者不知不覺地引進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從第二句開始,則用倒敘的手法,逐層描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裡,詞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陶淵明描寫這種子虛烏有的理想國度,表現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黃庭堅用這個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

這三句寫詞人春天來到「桃花源」,那裡溪水淙淙,到處盛開着桃花,樹枝上的黃鸝不停地唱着婉轉悅耳的歌。

「我欲穿花尋路」三句,寫詞人想穿過桃花源的花叢,一直走向飄浮白雲的山頂,一吐胸中浩然之氣,化作虹霓。這裡,詞人又進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現對現實的不滿,幻想能找到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裡,紅露濕人衣」兩句,曲折地表現他對紛亂人世的厭倦但又不甘心離去的矛盾。詞人採用比喻和象徵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盡的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