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詞鑑賞    P 168


作者:蘇軾等
頁數:168 / 521
類別:古典詞曲

 

作者:蘇軾等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宋詞鑑賞

「直饒尋得雁分付」,「直饒」,宋代語言中,有「縱使」的意思。詞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寫的信無人傳遞,一轉念間,鴻雁傳書又燃燒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燈下深情的書信交與飛雁;然而又一想,縱然「尋得」傳書的飛雁,「又還是秋將暮」,雁要南飛了,因此連托雁傳書的願望也難達到。由此可知,她寫的信是要傳送到北方去。燈下寫信這一感情細膩的刻劃,把女主人公的直覺、情緒、思想、夢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動,「寫了書」又「沒人傳」,「尋得雁」又「秋將暮」那迴環曲折的描摹過程中用「算」、「直饒、還是」等表現心聲的口語化語言,把一個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畫得細緻感人,魅力無窮。

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指出,「山谷此詞,堪稱佳作」。它「筆力奇橫無匹,中有一片深情,往複不置,故佳」。此說不無道理。細讀全詞,黃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確乎具有民間詞的意味,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全詞淡雅中見清新,樸素中見真情,通過多種意境淋漓盡致地抒寫了離情。

●訴衷情  黃庭堅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滿江南。



  
雨晴風暖煙淡,天氣正醺酣。

山潑黛,水挼藍,翠相攙。

歌樓酒旆,故故招人,權典青衫。

黃庭堅詞作鑒賞

此詞分四層描寫江南春景:寫桃柳為第一層,寫天氣為第二層,寫山水為第三層,末三句為第四層。整首詞以沉着有力的語言,情景交融、步步勾勒地展開描寫,以輕快的筆調寫出了江南春天的秀麗風光,清新俊美,富有生活情趣。



  
詞的開頭一句就把最足以作為春天表徵的桃花盛開,柳條垂拂這兩種典型景物描寫出來。第二句「春色滿江南」,用個「滿」字似乎表明不必再寫其他景物了,其實這是承上啟下,着意于過渡。一切景物都是相互關聯着的,美景還要有良辰襯托。如果碰到風雨如晦的天氣,即使是盛開的桃花,扶疏的柳條,看起來也會令人黯然魂銷。

所以接下去轉向對天氣的描寫:「雨晴風暖煙淡,天氣正醺酣。」這裏邊包括四種意思:宿雨初晴,惠風和暢,煙靄澹淡,着人如酒的天氣。這樣的天氣,使人心曠神怡,正可以遊目騁懷,飽覽自然風光。

下片前三句「山潑黛,水挼藍,翠相攙」連貫而下,以濃重的色彩,繪出了江南山水的春容。「潑」字,「挼」字用得很有魄力,非崇尚纖巧者所能辦。

色彩濃麗的山和水,正承上闋「雨晴風暖煙淡」句而來,只有新雨之後,和風之中,天宇澄澈,萬木爭榮,才能為山水增輝。「潑黛」、「挼藍」二句不僅畫出了山色、水色,也反映了萬物春天裡的勃勃生機。寫到這裡為止,已經構成了一幅完整的色彩明麗的江南春景畫面。「良辰美景」都有了,但似乎還缺少點什麼,抬頭望處,看到了「歌樓酒旆」。

樓外的酒旗迎風飄動,足以惹人神飛。「故故招人」,生動地寫出了詞人的心理狀態。「故故」這裡是故意、特意之義,酒旗當然談不上故意招人,只是因為詞人想喝酒,才產生這種感覺。這一句是移情手法的巧妙運用。

酒興發作了,而阮囊已空,回去吧,卻又敗興,所以只好「權典青衫」。這一句是化用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曲江》二首之二)詩意,集中體現了詞人的性格、情趣。

黃庭堅這首小令,短短的四十四個字,江南春景層層敘寫,逐步展現。桃柳、天氣、山水、「歌樓酒旆」到結語,層層勾勒,上下呼應,脈理分明,語言沉着有力,意境風神曳,情景兼備,堪稱佳作。

●訴衷情  黃庭堅

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門生請問:先生家風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鈎絲。

金鱗正深處,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鈎遲。

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黃庭堅詞作鑒賞

這首詞構思用意上搬用了唐代船子和尚的偈語,藉此表白自己當時遭貶後的心胸抱負。

詞前小序所說金華道人,即唐代詞人張志和,東陽金華人。曾寫過五首《漁父》詞,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闋最有名。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黃庭堅自黔州貶所移戎州(治所今四川宜賓),賦閒之日,登高攬勝,目盡青天,感懷今古,不禁嚮往獨釣江天,泛跡五湖的自由生活而與張志和心神遙接。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鈎絲」,這是幅寒江獨鈎圖,一碧萬頃,波花粼粼,有孤舟蓑笠翁,浮游其上,置身天地之間,垂釣于重淵深處,鈎入水動,波紋四起,環環相隨。這樣空靈灑脫的境界令人逸懷浩氣。「金鱗」二句寫垂釣之興:魚翔深底,沉淪不起,為取水下金鱗,漁翁不惜垂絲千尺。此時此刻,漁父專注一念,神智空明,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魚盤旋于釣鉤左右的情態。

「吞又吐,信還疑,上鈎遲」,這一虛設之筆描繪了漁翁閉目凝神,心與魚游的垂鈎之樂,這種快樂中,漁父舉目江天山水,忽然得道忘魚。末三句皴染出一幅空靈澄澈的江漁歸晚圖:「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透射出一種置身江天、脫落塵滓的逍遙追求,突出漁父這樣一種澄靜澹遠的境界裡,任漂泊而不問其所至,也正是自張志和至黃庭堅所立志以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