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資本論    P 654


作者:馬克思
頁數:654 / 772
類別:古典經濟學

 

作者:馬克思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資本論

《經濟學家》一般地說也承認,如果貨幣的價值下降,這就不會影響利息率。100鎊仍然帶來105鎊;如果100鎊所值較少,5鎊利息所值也較少。這個比率不受原來金額增值或貶值的影響。從價值的角度來看,一定量的商品等於一定額的貨幣。
如果這個商品量的價值提高了,它就等於一個較大的貨幣額;如果
664它的價值下降了,結果也就相反。如果它=20005%就=100;如果它=10005%就=50。但是這絲毫不會改變利息率。在這裡只有一點是對的:既然購買同量商品以前只需要1000鎊,現在需要2000鎊,因此需要更多的貸款。
但這一點在這裡不過表明利潤和利息之間的反比例。因為利潤隨着不變資本要素和可變資本要素的便宜而增長,而利息則隨着下降。不過,相反的情形也能發生,並且經常發生。例如,棉花可以因為對棉紗和棉布沒有需求而變得便宜;它也可以因為棉紡織業的大量利潤對棉花產生大量需求而相對變得昂貴。
另一方面,產業家的利潤又可以正好因為棉花的價格低廉而提高。哈伯德的統計表證明,利息率和商品價格各自進行着完全獨立的運動;而利息率的運動同金屬貯藏和匯兌率的運動卻正好是互相適應的。《經濟學家》寫道:
「因此,商品過剩,貨幣利息就必然低。」
但在危機時期情況正好相反;商品過剩,不能轉化為貨幣,因此利息率高。在周期的另一個階段,對商品的需求大,因此迴流迅速,但同時商品價格提高,而由於迴流迅速,利息率較低。「它們<商品>不足,貨幣利息就必然高」。但是,在危機以後的鬆弛時期情況又正好相反。
商品不足,——絶對地說,不是同需求相對來說——,而利息率是低的。
關於第(4)點。在市場商品過剩時,和現有存貨預期可以迅速賣完時相比,商品所有者——如果他能出售——將廉價拋售商品,這是十分明顯的。但利息率為什麼會因此下降,卻不是很清楚的。
665


  
如果市場上進口商品過剩,利息率可能提高,因為所有者不願把商品傾銷到市場上,而對借貸資本有更大的需求。但利息率也可能下降,因為商業信用活躍,對銀行信用的需求就保持在相對低的水平上。


  
《經濟學家》提到利息率的提高和貨幣市場所受的其他壓力對1847年匯兌率的迅速影響。但是不要忘記,儘管匯兌率有了轉變,一直到4月底,金還是繼續外流;只是到5月初,才有轉變。
184711日,銀行的金屬貯藏為15066691鎊;利息率為31/2%;三個月期的匯兌率,對巴黎為25.75;對漢堡為13.10;對阿姆斯特丹為12.31/435日,金屬貯藏減少到11595535鎊;貼現率提高到4%;匯兌率對巴黎跌到25.671/2,對漢堡跌到13.91/4,對阿姆斯特丹跌到12.21/2。金繼續外流。見下表:(略)
666
1847年,英國輸出的貴金屬總額為8602597鎊。其中:
向美國輸出……………………………………3226411
向法國輸出……………………………………2479892
向漢薩各城市輸出……………………………95878l鎊
向荷蘭輸出……………………………………247743
儘管3月底匯兌率有了轉變,金的外流還持續了整整一個月;也許是流向美國。
{《經濟學家》1847年第954頁中說}:「在這裡我們看到,利息率的提高以及隨之而來的貨幣緊迫,在糾正不利的匯兌率,並使金的流動發生轉向方面起了多麼迅速和顯著的作用,結果金又流回英國。這種作用的發生,和支付差額完全無關。較高的利息率,使英國和外國的有價證券價格跌落,並由此造成了外國人大量購買有價證券的局面。這種情況增加了由英國開出的匯票的金額。
但是另一方面,在利息率高時,獲得貨幣非常困難,以致在匯票金額增大時,對這種匯票的需求卻減少了。由於同樣原因,對外國商品的定單取消了,英國人在外國有價證券上的投資實現了,貨幣又被送回英國進行投資。於是,例如在510日的《里約熱內盧物價通報》上,我們看到:{對英國的}匯兌率發生了新的跌落,這主要是因為英國人大量出售{巴西}公債所得的金額的匯寄對市場形成了壓力而引起的。英國利息率極低時投在外國各種有價證券上的英國資本,因此會在利息率提高時重新流回。」
英國的貿易差額
單是印度就要為「德政」,為英國資本的利息和股息等等,向英國支付約500萬鎊的貢賦,這裡還不包括每年寄回的匯款,其中部分是官吏積蓄的薪俸,部分是英國商人為在英國投資而寄回的一部分利潤。每個英國殖民地,都由於同樣的原因,不斷地寄回大量匯款。澳大利亞、西印度、加拿大等處的大多數銀行,都是用英國
667資本設立的,股息也必須付給英國。英國還擁有許多外國的國債券,即歐洲的、北美洲的和南美洲的國債券,從中都有利息可得。此外,英國還參與外國鐵路、運河、礦山等事業,也有相應的股息。而所有這些項目的匯款,几乎完全是以超過英國輸出額的產品的形式得到的。
另一方面,因外國人持有英國有價證券和英國人居留國外需要消費而從英國流到國外的金額,對比之下,是微不足道的。
當問題只限于貿易差額和匯兌率時,它
「在任何一定的時候,都是一個時間的問題。通常……英國對它的輸出品提供長期的信用,而對輸入品則用現金來支付。有的時候,這種習慣上的區別對匯兌率發生重大的影響。在我國輸出大大增加時,如1850年,英國的投資就持續地增加……這樣,1849年出口商品得到的款項,可能到1850年才匯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