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資本論    P 655


作者:馬克思
頁數:655 / 772
類別:古典經濟學

 

作者:馬克思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資本論

但是如果1850年的輸出額超過1849年的輸出額600萬鎊,實際的結果就必然是,這一年流出國外的貨幣比同年流回的要多;並且也就是以這種方式對匯兌率和利息率發生影響。但是,當我們的營業在危機中受到挫折,我們的輸出大為減少時,因前幾年輸出較多而得到的到期匯款,就會大大超過我們輸入物品的價值;匯兌率相應地變得對我們有利,資本迅速地在國內積累起來,利息率下降」(《經濟學家》1851111日)。
外匯率可以由於以下原因而發生變化:
1.一時的支付差額。不管造成這種差額的是什麼原因——純粹商業的原因,國外投資,或國家支出,如戰時的支出等等,只要由此會引起對外的現金支付。
2.一國貨幣的貶值。不管是金屬貨幣還是紙幣都一樣。在這裡匯兌率的變化純粹是名義上的。如果現在1鎊只代表從前代表的貨幣的一半,那它就自然不會算作25法郎,而只算作12.5法郎了。
3.如果一國用銀,一國用金作「貨幣」,那末,在談到這兩國之間的匯兌率時,這種匯兌率就取決於這兩種金屬價值的相對變動,
668因為這種變動顯然影響這兩種金屬的平價。例如1850年的匯兌率就是這樣:它對英國來說是不利的,雖然那時英國的輸出大大增加了。不過當時並沒有發生金的外流。這是銀價值和金價值相比突然提高的結果。
(見《經濟學家》18501130日)
1英鎊的匯兌率平價,對巴黎為25法郎20生丁;對漢堡為13銀行馬克101/2先令;對阿姆斯特丹為11佛羅倫97分。只要對巴黎的匯兌率超過25.20,它就會相應地有利於對法國欠債的英國人,或有利於購買法國商品的人。在這兩種情況下,英國人都可以用較少的英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對那些遙遠的不易獲得貴金屬的國家來說,如果匯票短缺,不夠應付匯回英國的匯款,那末,自然的結果就是提高各種通常向英國輸出的產品的價格,因為對這些用來代替匯票送往英國的產品,產生了更大的需求。
在印度,情況往往就是這樣。
當英國貨幣大量過剩,利息率低落,有價證券的價格提高時,不利的匯兌率,甚至金的外流就可能發生。


  
1848年,英國從印度得到了大量的銀,因為可靠的匯票不多,而普通的匯票由於1847年的危機和印度商業的大失信用而不受歡迎。這全部的銀剛到英國,就流向大陸去了,在那裡,革命到處引起貯藏貨幣的現象。這些銀在1850年大部分又流回印度,因為當時匯兌率的狀況,使這種做法有利。
貨幣主義本質上是天主教的;信用主義本質上是基督教的。「蘇格蘭人討厭金子」。作為紙幣,商品的貨幣存在只是一種社會存在。信仰使人得救。
這是對作為商品內在精神的貨幣價值的信仰,對生產方式及其預定秩序的信仰,對只是作為自行增殖的資
669本的人格化的生產當事人個人的信仰。但是,正如基督教沒有從天主教的基礎上解放出來一樣,信用主義也沒有從貨幣主義的基礎上解放出來。
670
第三十六章
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
生息資本或高利貸資本(我們可以把古老形式的生息資本叫作高利貸資本),和它的孿生兄弟商人資本一樣,是洪水期前的資本形式,它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前很早已經產生,並且出現在極不相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中。
高利貸資本的存在所需要的只是,至少已經有一部分產品轉化為商品,同時隨着商品買賣的發展,貨幣已經在它的各種不同的職能上得到發展。
高利貸資本的發展,和商人資本的發展,並且特別和貨幣經營資本的發展,是聯繫在一起的。在古代羅馬,從共和國末期開始,雖然手工製造業還遠遠低於古代的平均發展水平,但商人資本、貨幣經營資本和高利貸資本,卻已經——在古代形式範圍內——發展到了最高點。
我們已經知道,有了貨幣,就必然出現貨幣貯藏。但是,職業的貨幣貯藏家只有當他轉化為高利貸者時,才起重要的作用。
商人借貨幣,是為了用這個貨幣牟取利潤,是為了把它作為資本使用,也就是為了把它作為資本耗費。因此,即使在以前的社會形式內,貸款人對於商人的關係,也完全和他對於現代資本家的關係一樣。這種獨特關係,天主教的各個大學已經感覺到了。
671
「阿耳卡拉、薩拉芒卡、英果爾施塔特、布萊斯高的夫賴堡、美因茲、科倫和特利爾等處的大學先後承認,商業貸款的利息是合法的。最早五個大學的承認已歸入里昂市政廳的檔案,並刊載在里昂布利塞—朋蘇斯出版的《高利貸和利息概論》的附錄中。」(馬·奧日埃《論公共信用》1842年巴黎版第206頁)
在奴隷經濟(不是家長制的奴隷經濟,而是後來希臘羅馬時代那樣的奴隷經濟)作為致富手段存在的一切形式中,因而,在貨幣通過購買奴隷、土地等等而成為佔有別人勞動的手段的一切形式中,貨幣正是因為可以這樣使用,所以作為資本可以增殖,生出利息。
然而,高利貸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前的時期存在的具有特徵的形式有兩種。我說的是具有特徵的形式。同一些形式會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再現,但只是作為從屬的形式。在這裡,它們不再是決定生息資本特徵的形式了。
這兩種形式如下:第一是對那些大肆揮霍的顯貴,主要是對地主放的高利貸;第二是對那些自己擁有勞動條件的小生產者放的高利貸。這種小生產者包括手工業者,但主要是農民,因為總的說來,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中,只要這種狀態允許獨立的單個小生產者存在,農民階級必然是這種小生產者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