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甘地傳記    P 54


作者:布老虎
頁數:54 / 74
類別:傳記

 

作者:布老虎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甘地傳記

時間將到194489日。人們紛紛要求要在這一天舉行全印度盛大示威遊行活動,紀念二年前的今天甘地與國大黨所有領袖被捕,抗議政府的暴虐,要求印度立即獨立,英國人「退出印度」。甘地則不主張這麼大動干戈。
他耐心地勸道:「不要忽視警察當局對這一天的特別禁令,孟買除外」,「即便是孟買,這個最容易會見我們的地方和舉行過英雄的19428月會議的地方,對警察的蔑視也只能是象徵性的」。
自出獄之後,甘地的態度時而不溫不火,時而反覆無常,人們對他多有疑慮,有人甚至罵他是親日派。對此,甘地專門發表一次聲明,說:「我一向堅持用非暴力不抵抗的原則解決問題。過去在運動中,有人採取了破壞行動,許多事情是利用了國大黨或我的名義來進行的。今天我還是這樣認為,印度必須獨立,英國必須退出印度。
但是只有通過非暴力抵抗或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才能結束英國或其他外國在印度的統治。不管我的態度怎麼變,這個根本的主張是不會變的。除此之外,其他的各種猜測就與我無關了。」
其實,對這一點,他剛出獄時,在浦那國大黨舉行的集會上,就曾經侃侃陳詞:「你們對我的信賴真使我不知所措。我的偶然獲釋已使人們產生很大的期望。我對自己是否能值得如此厚愛和信任表示懷疑。但有一點我很清楚,不管我有多少力量,都應該完全歸功於我獻身真理和非暴力運動這一事實。」
如果說這些言論還不足以表達甘地胸襟的話,那就只有請上帝做主了。
上帝是公正的,他對裁判這一類問題不會缺席吧。
當然有一點也是應該解釋的。現在自己的身體時好時壞,甚至衰弱不堪,有時候保持沉默,是保存體力的需要。當然,「非暴力抵抗者生病也是件不光彩的事」,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我們都是「上帝的人」。
第十六章


  
真納兄弟「親 愛的真納兄弟」。這是甘地的話。這話是他19449月說的。


  
在我們展開敘述甘地與真納兄弟之間的交往之前,請允許我在這裡先對印度教和穆斯林作一個概略的介紹。
在世界所有的宗教中,最古老而又最複雜的或許就是印度教了。印度教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三千年,而目前還活動着的宗教大部分都起源於16世紀左右。印度教可能是最寬泛的宗教,從最原始的萬物有論到最為高級、複雜的哲學體系都可以被它包容。它以這種宏大的納容態度承認了幾百萬個大大小小的神,它們的寺廟與祭司。
因此對印度教來說,可能的宗教觀點實際是無限的。
印度教被看成是三種其他宗教的源泉。在公元前16世紀的兩次改革運動中,耆那教和佛教就從印度教中分化出來,並向傳統印度教觀念展開挑戰。
有一段時間,印度教几乎被這兩種新教所取代。然而在幾個世紀之內,印度教不斷吸取它們的特色,又重新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穆斯林侵入印度,錫克教作為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混合物于15世紀誕生了。不過它從來就是一個少數派的宗教。
與其他世界性宗教不同的是印度教沒有一個確定的創始人。儘管在它的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導師和領袖,但沒有一個人的教導能成為後世印度思想的源泉。
印度教的基本經典是吠陀書。吠陀書的意思為「形象的知識」。吠陀書分四部:第一部《梨俱吠陀》,主要包括一些神話;第二部《耶柔吠陀》,它主要是獻祭時的詩歌;第三部是《娑摩吠陀》,收集了祭司獻祭時的頌詞;第四部為《阿闥婆吠陀》,普通人向神祈禱時驅邪的符咒之語。每一部吠陀書又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通常是對神的讚頌;第二部分主要是指導崇拜者如何正確進行祭祀等活動;第三部分指導隱士的宗教事務;第四部分稱奧文書,由哲學文獻構成。
《摩奴法典》是古典時期的另一部有關道德教義的書。它的基礎之一就是種姓制度。這種制度源於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雅利安社會早期的分裂。法典把這種分裂視為神定的。
法典將種族分為四種,即:婆羅門貴族、僧侶、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及工商業者、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
四種種姓中還可分成三千多個小種姓。甘地一家屬於第三種姓,即吠舍的一支,班尼亞種姓。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個「不可接觸者」階層,被蔑稱為「賤民」。
不可接觸者占印度人口的六分之一之多。他們雖然是印度人,但是由於前世犯下了罪孽,按法典要求被排斥在任何種姓之外。他們的皮膚黝黑,舉止謹慎,逆來順受,衣着寒傖,很容易被人認出。他們之所以被稱之為不可接觸者,因為其他印度人害怕與他們接觸,受到玷污,如果一接觸,必須舉行洗身禮儀。
據說,不可接觸者的腳印也會褻瀆婆羅門居住區街道。當一個不可接觸者和一位享有種姓的印度人相遇街頭時,前者必須站立路旁,避免自己的身影玷污後者。任何享有種姓的印度人不得和不可接觸者一起進餐,也不得飲用他汲取的水,或者使用他接觸過的器皿。不可接觸者無權進入寺廟,他們的孩子禁止入學。
直至死亡,他們終身是下賤人。死後他們的身體不能進入公共火化場。由於生活貧苦,不可接觸者無力購買足夠的木材火化,部分未能完全火化的遺體被拋進河裡,或者埋在地下。更有甚者,他們的遺體常常暴露曠野,任憑禿鷲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