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史 中    P 76


作者:脫脫
頁數:76 / 1087
類別:歷史

 

作者:脫脫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宋史 中

熙寧七年三月,帝以旱,欲降赦。時已兩赦,王安石曰:「湯旱,以六事自責曰:‘政事不節與?’若一歲三赦,是政不節矣,非所以弭災也。」乃止。八年,編定《廢免人敘格》,常赦則郡縣以格敘用,凡三期一敘,即期未滿而遇非次赦者,亦如之。
元祐元年,門下省言:「當官以職事墮曠,雖去官不免,猶可言。至于赦降大恩,與物更始,雖劫盜殺人亦蒙寬宥,豈可以一事差失,負罪終身?今刑部所修不以去官、赦降原減條,請更刪改。」
徽宗在位二十五年,而大赦二十六,曲赦十四,德音三十七。而南渡之後,紹熙歲至四赦,蓋刑政紊而恩益濫矣。
宋自祖宗以來,三歲遇郊則赦,此常制也。世謂三歲一赦,于古無有。景祐中,言者以為:「三王歲祀圜丘,未嘗輒赦。自唐興兵以後,事天之禮不常行,因有大赦,以蕩亂獄。且有罪者寬之未必自新,被害者抑之未必無怨。不能自新,將復為惡,不能無怨,將悔為善。一赦而使民悔善長惡,政教之大患也。願罷三歲一赦,使良民懷惠,凶人知禁。或謂未可盡廢,即請命有司,前郊三日理罪人,有過誤者引而赦之。州縣須詔到仿此。」疏奏,朝廷重其事,第詔:「罪人情重者,毋得以一赦免。」然亦未嘗行。

志第一百五十五藝文一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有關於世運,尚矣。然書契以來,文字多而世代日降;秦火而後,文字多而世教日興,其故何哉?蓋世道升降,人心習俗之致然,非徒文字之所為也。然去古既遠,苟無斯文以范防之,則愈趨而愈下矣。故由秦而降,每以斯文之盛衰,占斯世之治忽焉。
宋有天下先後三百餘年,考其治化之污隆,風氣之離合,雖不足以擬倫三代,然其時君汲汲於道藝,輔治之臣莫不以經術為先務,學士搢紳先生,談道德性命之學,不絶于口,豈不彬彬乎進于周之文哉!宋之不競,或以為文勝之弊,遂歸咎焉,此以功利為言,未必知道者之論也。
歷代之書籍,莫厄于秦,莫富於隋、唐。隋嘉則殿書三十七萬卷。而唐之藏書,開元最盛,為卷八萬有奇。其間唐人所自為書,幾三萬卷,則舊書之傳者。至是蓋亦鮮矣。陵遲逮于五季,干戈相尋,海寓鼎沸,斯民不復見《詩》、《書》、《禮》、《樂》之化。周顯德中,始有經籍刻板,學者無筆札之勞,獲睹古人全書。然亂離以來,編帙散佚,幸而存者,百無二三。
宋初,有書萬餘卷。其後削平諸國,收其圖籍,及下詔遣使購求散亡,三館之書,稍復增益。太宗始於左升龍門北建崇文院,而徙三館之書以實之。又分三館書萬餘卷別為書庫,目曰「秘閣」。閣成,親臨幸觀書,賜從臣及直館宴。又命近習侍衛之臣縱觀群書。


  
真宗時,命三館寫四部書二本,置禁中之龍圖閣及後苑之太清樓,而玉宸殿、四門殿亦各有書萬餘卷。又以秘閣地隘,分內藏西庫以廣之,其右文之意,亦云至矣。已而王宮火,延及崇文、秘閣,書多煨燼。其僅存者,遷于右掖門外,謂之崇文外院,命重寫書籍,選官詳覆校勘,常以參知政事一人領之,書成,歸於太清樓。
仁宗既新作祟文院,命翰林學士張觀等編四庫書,仿《開元四部錄》為《崇文總目》,書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卷。神宗改官制,遂廢館職,以崇文院為秘書省,秘閣經籍圖書以秘書郎主之,編輯校定,正其脫誤,則主于校書郎。
徽宗時,更《崇文總目》之號為《秘書總目》。詔購求士民藏書,其有所秘未見之書足備觀採者,仍命以官。且以三館書多逸遺,命建局以補全校正為名,設官總理,募工繕寫。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樓,一置秘閣。自熙寧以來,搜訪補輯,至是為盛矣。
嘗歷考之,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萬九千一百四十二卷。次仁、英兩朝,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次神、哲、徽、欽四朝,一千九百六部,二萬六千二百八十九卷。三朝所錄,則兩朝不復登載,而錄其所未有者。四朝于兩朝亦然。最其當時之目,為部六千七百有五,為卷七萬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迨夫靖康之難,而宣和、館閣之儲蕩然靡遺。高宗移蹕臨安,乃建秘書省于國史院之右,搜訪遺闕,屢優獻書之賞,於是四方之藏,稍稍復出,而館閣編輯,日益以富矣。當時類次書目,得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至寧宗時續書目,又得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視《崇文總目》,又有加焉。自是而後,迄于終祚,國步艱難,軍旅之事,日不暇給,而君臣上下,未嘗頃刻不以文學為務,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製作、講說、紀述、賦詠,動成卷帙,壘而數之,有非前代之所及也。雖其間鈲裂大道,疣贅聖謨,幽怪恍惚,繁瑣支離有所不免,然而瑕瑜相形,雅鄭各趣,譬之萬派歸海,四瀆可分,繁星麗天,五緯可識,求約于博,則有要存焉。
宋舊史,自太祖至寧宗,為書凡四。志藝文者,前後部帙,有亡增損,互有異同。今刪其重複,合為一志,蓋以寧宗以後史之所未錄者,仿前史分經、史、子、集四類而條列之,大凡為書九千八百十九部,十一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卷雲。
經類十:一曰《易》類,二曰《書》類,三曰《詩》類,四曰《禮》類,五曰《樂》類,六曰《春秋》類,七曰《孝經》類,八曰《論語》類,九曰經解類,十曰小學類。
《周易古經》一卷
薛貞注《歸藏》三卷
《易傳》十卷題卜子夏傳
《周易上下經》六卷
《繫辭說卦序卦雜卦》三卷韓康伯注。
鄭玄《周易文言注義》一卷
王弼《略例》一卷
《易辨》一卷
阮嗣宗《通易論》一卷
干寶《易傳》十卷
《易髓》八卷晉人撰,不知姓名
孔穎達《正義》十四卷
《玄談》六卷


  
《易正義補闕》七卷
任正一《甘棠正義》三十卷
關朗《易傳》一卷
王肅《傳》十一卷
陸德明《釋文》一卷
衛元嵩《周易元包》十卷蘇源明傳,李江注
李鼎祚《集解》十卷
史文徽《易口訣義》六卷
成玄英《流演窮寂圖》五卷
蔡廣成《啟源》十卷
又《周易外義》三卷
沙門一行《傳》十二卷
王隱《要削》三卷
陸希聲《傳》十三卷
郭京《舉正》三卷
東鄉助《物象釋疑》一卷
邢璹《補闕周易正義略例疏》三卷
李翱《易詮》七卷
張弧《周易上經王道小疏》五卷
張韓《啟玄》一卷
青城山人《揲蓍法》一卷
王昭素《易論》三十三卷
縱康乂《周易會通正義》三十三卷
陰洪道《周易新論傳疏》十卷
陳摶《易龍圖》一卷
范諤昌《大易源流圖》一卷
又《證墜簡》一卷
胡旦《易演聖通論》十六卷
石介《口義》十卷
冀震《周易義略》十卷
代淵《周易旨要》二十卷
何氏《易講疏》十三卷不著名
陸秉《意學》十卷
《古易》十三卷出王洙家
王洙《言象外傳》十卷
劉牧《新注周易》十一卷
又《卦德通論》一卷
《易數鈎隱圖》一卷
吳秘《周易通神》一卷
黃黎獻《略例》一卷
又《室中記師隱訣》一卷
龔鼎臣《補註易》六卷
彭汝礪《易義》十卷
趙令湑《易發微》十卷
喬執中《易說》十卷
趙仲鋭《易義》五卷
謝湜《易義》十二卷
譚世勣《易傳》十卷
陸太易《周易口訣》七卷
冀珍《周易闡微詩》六卷
李贊《周易說》九卷
張杲《周易罔象成名圖》一卷
裴通《周易玄解》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