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史記全集譯注    P 485


作者:司馬遷
頁數:485 / 824
類別:歷史

 

史記全集譯注

作者:司馬遷
第485,共824。
(1)相人:給人看相。(2)骨法:骨相,骨格。(3)參:參驗,考察。(4)願少間:希望周圍的人暫時迴避。間,間隙。(5)「相君之面」與下文「相君之背」都是雙關語。面:向著漢王。背:是背叛漢王。暗示背叛漢王好。(6)桀:傑出,高出。(7)魚鱗雜沓:像魚鱗一樣密集地排列。雜沓:眾多的樣子。(8)熛:迸飛的火焰。(9)折北不救:屢戰屢敗,不能自救:折,挫折。十內府:府庫。容容:搖搖,動盪不安的樣子。懸:懸掛。□輸:獻納。□鼎足:因為鼎足是三隻腳,以此借喻上文「三分天下」的局勢。□鄉:同「向」面向、面對著。□案:安定。□深拱揖讓:高拱雙手,以示謙讓。□以上四句當為俗語。《國語·越語》有「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句。卷八十九《張耳陳余列傳》亦引之。咎:禍害。□刎頸之交:即使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生死交情。□奉項嬰頭而竄:此事不見記載。(21)此句為當時俗語。(22)震主:使君主感到威脅。(23)略不世出:謀略出眾,世上少有。(24)念:考慮。
後數日,蒯通復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1),計者事之機也(2),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3),鮮矣(4)。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夫隨廝養之役者(5),失萬乘之權(6);守儋石之祿者(7),闕卿相之位(8)。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9);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十。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願足下詳察之。」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蒯通說不聽,已詳狂為巫。
(1)聽:指聽取意見。候:徵候,徵兆。(2)計:指反覆計慮。機:關鍵。(3)聽過:聽取意見,不能作正確判斷。計失:考慮問題失誤。(4)鮮:少。(5)隨:順從。引申為安心。廝養之役:賤役。干勤雜活計。(6)萬乘之權:指萬乘之國的權柄。(7)儋石之祿:俸祿少。儋:擔。祿:官俸。(8)闕:缺。引申為失掉,放過。(9)蠆(chai,去聲「柴」):蠍子一類毒蟲。十指麾:用手勢示意。
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信至國(1),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下,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2),故忍而就於此。」
(1)國:都城。指下邳。(2)無名:沒有意義。
項王亡將鍾離昧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漢王怨昧,聞其在楚,詔楚捕昧。信初之國,行縣邑(1),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2),南方有雲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游雲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昧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昧計事。昧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倍。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1)行:巡視,巡察。(2)巡狩會諸侯:天子數年到各諸侯國巡行視察一次,所到之處,各國諸侯要到指定地點朝見天子。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1)。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2),羞與絳、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3),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無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4),仰天歎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5)。人言公之畔(6),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7),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8),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9),欲發以襲呂後、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十,告信欲反狀於呂後。呂後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眾皆賀。國相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1)不朝從:不朝見,不從行。(2)鞅鞅:通;「怏怏」。不滿意,不服氣,鬱悶失意的樣子。(3)不:相當於「否」。(4)辟:退避。使周圍的人離去。(5)信幸臣:親信,寵幸的臣子。(6)畔:通「叛」。(7)從中起:從京城起事為內應。(8)弟:但,只管。又寫作「第」。(9)諸官徒奴: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十上變:上書皇帝告發非常之事。黨:通「倘」,或者、萬一。紿:欺騙。□兒女子:婦女小孩子。□夷:誅滅。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後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1)。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呼,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2),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3),天下共遂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4)。」乃釋通之罪。
(1)自夷:自取滅亡。夷:滅盡。(2)綱絕而維弛:比喻國家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綱,網上總繩。維,系物的大繩。(3)鹿:與「祿」偕音,比喻皇帝之位。引申為政權。(4)置:赦罪,釋放。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1),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塚(2),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其能(3),則庶幾哉(4),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5)。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6),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1)行營:四處尋找、謀求。(2)塚:墳墓(3)不伐已功二句,語本《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伐與矜,都有誇耀自滿的意思。(4)庶幾:差不多。(5)血食:受享祭。古代祭祀,宰殺牲畜做祭品,所以叫血食。(6)集:通「輯」。安定。

回目錄
 
《史記》譯注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紀淑敏 譯注
【說明】
本傳是韓王韓信(不是淮陰侯韓信)、盧綰、陳豨三個人的合傳。這三個人原來都是劉邦的親信部下,和劉邦的關係都非常好,盧綰更是和劉邦世代友好,而且能「出入臥內」,「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但最後他們都舉旗反叛,並且大都勾結匈奴,以和漢朝對抗。通過這篇傳記,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世上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
是什麼使他們由親密的朋友變成仇敵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