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239


作者:馬黃
頁數:239 / 471
類別:文學史

 

作者:馬黃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中國文學史

和柳開同時,反對宋初詩文的浮華作風,並從理論和創作上表現了現實主義精神的唯一作者是王禹稱(9541001)。禹稱字元之,濟州巨野(山東巨野)人。他家世務農,出身清寒。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曾為右拾遺、左司諫等官。「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己任」。因此「八年三黜」,曾作《三黜賦》,表示「屈于身兮不屈其道,雖百謫而何虧」。他久歷州縣官,比較瞭解人民的疾苦。他的守正不屈的鬥爭精神,以及面向現實的創作態度,是使他在文學上取得較高成就的根本原因。

王禹稱是宋代最早提倡繼承杜甫、白居易現實主義傳統的優秀詩人,自稱「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子美是前身」(《前賦村居雜興詩二首……聊以自賀》)。他對杜詩博大精深的現實內容有獨特的認識,稱讚「子美集開詩世界」(《日長簡仲咸》);對宋初的浮薄詩風也深致慨嘆:「可憐詩道日已替,風騷委地何人收!」(《還揚州許書記家集》)他寫了不少揭露當時階級矛盾,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他敢於向宋太宗獻《端拱箴》,對「一裘之費,百家衣裳」,「一食之用,千人口腹」的宮廷奢侈生活大為憤慨,直接控訴了「聚民膏血」的統治者;而對於「室無環堵」、「地無立錐」的廣大人民,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如《感流亡》:

謫居歲雲暮,晨起廚無煙。賴有可愛日,懸在南榮邊:高舂已數丈,和暖如春天。門臨商於路,有客憩檐前:老翁與病嫗,頭鬢皆皤然;呱呱三兒泣,恂恂一夫鰥。道糧無鬥粟,路費無百錢;聚頭未有食,顏色頗饑寒。試問「何許人」‧答雲「家長安,去歲關輔旱,逐熟入穰川。婦死埋異鄉,客貧思故園。故園雖孔邇,秦嶺隔藍天。山深號六里,路峻名七盤。襁負且乞丐,凍餒復險艱;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間」。我聞斯人語,倚戶獨長嘆:爾為流亡客,我為冗散官;在官無俸祿,奉親乏甘鮮。因思筮仕來,倏忽過十年;峨冠蠹黔首,旅進長素餐。文翰皆徒爾,放逐固宜然。家貧與親老,睹爾聊自寬。

這是王禹稱貶官商州時寫的詩。詩中同情由於旱荒而流亡他鄉的饑民,想到自己十年仕宦,無異是廣大人民的蠹蟲,實際也是對那些無功食祿的官僚們的尖鋭諷刺。在商州,他學習民間的歌唱,還寫了《畲田詞》五首,熱情地歌頌人民集體互助的艱苦而歡樂的勞動:


  

鼓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亂雲。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力耕豈有偏。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他始終抱著羞於作官,關懷人民疾苦的態度。類似《感流亡》這樣的詩,還有《對雪》、《對雪示嘉右》、《十月二十日作》等。這些篇章,特別是古體長篇,大都以單行素筆,直寫胸中所見,而不甚着意刻劃描寫,初步表現了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的風格特徵。此外,他的一些寫景抒情的小詩,如《泛吳松江》、《寒食》、《春居雜興》、《村行》等,則明淨洗煉,清新悅目,頗見情趣。

王禹稱還批評了五代以來「秉筆多艷冶」的頽風,抱有「革弊復古」的願望。他的復古主張,以六經為旗幟,實際和柳開一樣,強調取法韓柳。他認為文是「傳道而明的工具,是“古聖人不得已而為之」的產物,因此復古的意義並不在於「模其語而謂之古」,而是要象古聖人那樣為了不得已的明心和傳道。這樣,他就得出了為文貴乎「句之易道,義之易曉」,並取法韓愈「惟師是爾」的結論(《答張扶書》)。他的古文如《待漏院記》,借題發揮,生動地刻劃了兩種不同政治態度的官僚形象,表現了鮮明的愛憎感情和對國事的關切。又如《唐河店嫗傳》,借一個老年婦女機智勇敢地推敵墜井的故事,說明邊疆人民保衛鄉土,「習戰鬥而不畏懦」的精神,並指出統治者把邊疆的兵力調到內地以自衛的失策。他的古文,不僅多有現實政治內容和鮮明的思想傾向,而且一般語言平易近人,繼承了韓愈古文「文從字順」、以表達恰當、易道易曉為貴的基本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