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281


作者:馬黃
頁數:281 / 471
類別:文學史

 

作者:馬黃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中國文學史

到了南宋政權覆亡前後,由於民族矛盾的尖鋭,辛棄疾、劉克莊的詞風又在文及翁、鄧剡、劉辰翁等詞裡得到繼承,而以劉辰翁的成就為較高。辰翁(12321297),字會孟,號須溪,江西吉安人,曾任濂溪書院山長,宋亡後隱居不仕。他的《須溪詞》絶大部分是宋亡以後寫的。這時不但北宋東京的繁華無從想象,就是南渡偏安之局,比之他當時的處境,也有天上人間之感。他的詞雖表現對現實的強烈不滿,由於看不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就只是一派愁苦之音,缺乏辛、劉詞的豪情壯氣。他詞裡有許多送春、感秋、懷舊、招魂之作,主要是通過對南宋王朝的留戀,表現他對元朝統治的不滿。在他看來,「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而現在則連江南也無路可走了(〈永遇樂〉《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秋聲本已淒涼,現在竟是「無葉着秋聲」(〈浪淘沙〉《秋夜感懷》)。城樓畫角的《落梅花》調本已悲慘,現在竟是「無花只落空悲」(〈漢宮春〉《得巽吾寄溪南梅相憶韻》)。這種思想感情對於那些亡國士大夫說,是相當真切的;但由於他們所留戀的舊王朝已沒有恢復希望,詞裡就同時流露了絶望的心情。為作品的這種內容所決定,劉辰翁有時能通過淒清的境界表達亡國的深哀,一定程度上改變愛國詞派過于散文化的作法。試看下面這首〈寶鼎現〉《春月》詞。

紅妝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台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簫聲斷、約彩鸞歸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輦路喧闐且止,聽得念奴歌起。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還轉盼沙河多麗,晃漾明光連邸第,簾影凍、散紅光成綺。月浸葡萄十里,看往來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撲碎‧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說三千樂指。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又說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裡。

這詞作於辰翁逝世的一年,那時南宋滅亡已經二十年了。詞的第一二片寫北宋汴京和南宋杭州元宵之盛,用以反襯當前情境的淒涼,流露了作家深沉的悲痛。他和當時另一派詞人如王沂孫、張炎等的不同之處,是較多正面描繪,不象他們往往採取曲折的象徵的手法。

第八章 南宋後期文學



  
第一節 姜夔及其他詞人



  
第八章 南宋後期文學

南宋後期,宋金對峙的局面比較穩定,文學上愛國主義的呼聲漸趨微弱,代之而起的是姜夔、史達祖等詞人和四靈詩派、江湖詩人。他們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各有不同,也有部分作品反映了現實,但更多地表現了對現實的消極態度,甚至為這沒落王朝妝點門面,粉飾太平。到了南宋覆亡前後,由於民族矛盾的尖鋭,部分詩人又繼承了杜甫、陸游、辛棄疾的優秀傳統,寫出一些激動人心的詩篇。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隨着古文運動的勝利和道學思想的流行,古文家、道學家們各自在文學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而從北宋開始流行起來的新的文藝批評形式——詩話,到南宋也出現一些影響較大的著作。

第一節 姜夔及其他詞人

姜夔(1155‧—1221‧),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他早歲孤貧,往來長江中下游及江淮之間,視野比較廣闊,生活比較艱苦。金人幾度南侵在江淮間留下的殘破景象曾引起他的「黍離之悲」,寫出較有現實內容的〈揚州慢〉詞,還在〈滿江紅〉詞裡託古諷今,發出「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的感慨。但中年以後,他長住在杭州,除晚年曾一度到過處州、溫州外,蹤跡不出於太湖流域。這一帶在南宋中葉以後封建經濟發展得較好,他所經常來往並依靠他們生活的范成大、張鑒二家又都有園林之勝、聲伎之娛(註:這時范成大已告老,退居蘇州的石湖。)。「誰能辛苦運河裡,夜與商人爭往還」(《送范訥往合肥》),這樣,他對江湖游士的生活逐漸厭倦,而豪門清客的色彩卻越來越濃厚了。他在范成大的玉雪坡賞雪觀梅,「授簡征新聲」(見〈暗香〉詞題),在張茲的玉照堂「歡飲浩歌,窮晝夜忘去」(見戴錶元《剡源文集·牡丹宴席詩序》)。在這種生活環境裡,他的詞不可能有新鮮的、充實的內容,而只能研辭練句,選色揣聲,繼承周邦彥的道路發展。他在文藝上有多方面的才能而屢試不第,對現實懷有一定程度的不滿。他交遊的范成大、楊萬里、張茲等在文藝上都有一定的成就。比之那些依附權門的詞客,象後來史達祖、廖瑩中之流,他還算是有所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