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286


作者:馬黃
頁數:286 / 471
類別:文學史

 

作者:馬黃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中國文學史

但朱熹本是頗有文學修養的學者,他的詩文創作都有一定的成就,評論古今作家利病亦頗多中肯。他教人學詩要從《三百篇》、《離騷》學起,論古詩則重漢魏而薄齊梁,說:「齊梁間之詩,讀之使人四肢皆懶慢不收拾」。說李白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自然之好」。他論詩又多從全面來考查,認為陶淵明詩平淡中有豪放,但豪放得使人不覺。《詠荊軻》一篇便露出本相。李太白詩不專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緩的,如《古風》頭一篇。他生平最不滿江西派詩拘泥「出處」和「嵌字」、「使難字」等作風(以上《語類》一百四十),而獨推陸游,說「近代唯見此人為有詩人風致」(《答徐載叔》)。又說「古樂府及杜子美詩意思好,可取者多」(《答劉子澄》):象這樣很好的見解還是不少的。總之,朱熹以道學家的眼光看待文學創作,以義理為根本,文章為末務,自然是周、程以來道學家唯心主義的文藝觀點。他不懂得文學的源泉是生活,在獲得豐富生活的基礎上還要刻苦學習藝術技巧,才能把作品寫好,所以論文就強調心性修養而任其自然,反對下工夫,費力氣。

嚴羽,字儀卿,邵武(福建邵武縣)人。宋末隱居不仕,自號滄浪逋客。為人「粹溫中有奇氣,好結江湖間名士」。事蹟及生卒年不詳。據他的《庚寅紀亂》詩和黃公紹《滄浪吟卷序》,嚴羽大概生於孝宗淳熙中,卒於理宗末年(註:《庚寅紀亂》詩作於理宗紹定三年(1230),其結語有云:「感時鬚髮白,憂國空拳拳。」假定嚴羽這時年已五十,則當生於孝宗淳熙年間。《滄浪吟卷》乃羽沒後李南叔所輯錄,而黃公紹序自署咸淳四年(1268)進士,則其卒年當在是年以前或理宗末年。)。他有《滄浪詩話》,最為後世說詩者所稱道。

《滄浪詩話》是一部全面而有系統的詩論,其中分為「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考證」(一作「詩證」)五部分,卷末附《與吳景仙論詩書》。「詩評」、「詩法」、「考證」多有可取,而「詩辨」最為重要。


  

「詩辨」的內容是闡述古今詩的藝術風格及詩歌的學習和創作等問題,而歸結于以盛唐為法。在這裡,嚴羽提出一個學詩的方法,那就是「妙悟」。他以禪喻詩,認為「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只有悟才是「當行」、「本色」,不過悟的程度「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而已。所謂「妙悟」,照字面講,它是心領神會、徹頭徹尾的理解的意思。就「詩辨」的全部理論看來,悟是包括認識和實踐這兩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詩歌的閲讀和寫作的問題。前者嚴羽主張取法乎上,「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而入手的具體步驟是:「工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先須熟讀《楚辭》,朝夕諷詠」,以次及于漢魏古詩、樂府,再沈潛玩索李杜二集,「然後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這就是平日學習的悟入法。至于後者,也就是詩的藝術實踐問題,關於這,他有以下一段話:

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而古人未嘗不讀書,不窮理(註:此句通行本作「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今據《詩人玉屑》轉引。)。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他認為詩的藝術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能算「透徹之悟」,才是「妙語」。只有盛唐諸家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以上就是嚴羽《滄浪詩話》的主要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