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287


作者:馬黃
頁數:287 / 471
類別:文學史

 

作者:馬黃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中國文學史

嚴羽教人學詩,必須熟讀《楚辭》以至盛唐名家的詩,作為寫作準備的一個重要環節來說,借鑒前人的創作經驗還是必要的。但是文學藝術的來源是現實生活,單從詩中去學詩,顯然是不夠的;所以陸放翁教子學詩,有「工夫在詩外」之說。詩的特徵是形象思維,作者必須通過藝術想象,創造一種藝術境界,運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感動讀者,引起讀者的審美趣味,這的確不是單靠掉書袋、講道理所能濟事的。嚴羽似乎意識到這一點,所以說詩有別材別趣,非關書理。然而讀書並不妨礙作詩,有時反有幫助;理亦不礙詩之妙,有時還可以加深對事物的觀察,所以他又說古人並不排斥讀書窮理。問題在於書如何用,理如何說,要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說理而不墮於理障。在他看來,如果含蓄深遠,不即不離,理在情景之中,言超跡象之外,如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透徹玲瓏,不可湊泊」的境界,才是最好的作品。所以又說「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我們不否認盛唐諸家的某些詩具有上述藝術境界。但這是否就能算最高的成就,那可不一定。因為詩的本質首先在於反映現實,同時抒發詩人對客觀現實的感受;而嚴羽所極力推崇的僅僅是表現方法和藝術風格問題,這是有極大的片面性的。何況他所謂「興趣」,所謂「妙處」,只是王孟家數為然,其他盛唐作家並不盡然。就是王孟詩風也不完全一致,更不能誇大為詩歌藝術的永恆標準,事實上也不可能存在這種標準。嚴羽表面推尊李杜,而實有偏好,所以又說孟浩然的詩出韓愈之上,以其「一味妙悟而已」。嚴羽論詩雖不為無見,但只從印象出發,不能具體分析,因此,他的判斷既不全符實際,又說得異常玄妙,使人感到神秘。唐人司空圖作《二十四詩品》,概括詩的各種意境和風格,故作模糊影響之談,如所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遇之匪深,即之愈希」等語,迷離惝恍,不可捉摸。嚴羽這些議論正是司空圖《詩品》的進一步發展。

嚴羽的詩論是為反對蘇軾、黃庭堅的詩風而發的。他在論盛唐詩之後就緊接着指出他們「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認為詩雖工,「終非古人之詩也。蓋於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焉」。接着又指出其詩「多務使事,不問興緻;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以及末流叫囂詈罵之弊,為詩之一厄。下面更說東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為詩,唐人之風變矣」。最後連帶批評了一下「四靈」和江湖派,但主要矛頭則是指着蘇黃二大詩人,而尤側重於江西詩派的末流的。的確,蘇黃一出,「滄海橫流」,唐風盡變,唐宋詩的界限判然始分。嚴羽抉摘江西派的病根是中肯的,企圖以盛唐輓救一時之弊也是好的;但不從那時詩歌最根本的思想內容上的缺點,也就是嚴重脫離政治、脫離現實生活的缺點來針砭它,而只強調藝術風格等次要問題,又引導作者以模擬復古為事,那就走到另一個錯誤的方向去了。

《滄浪詩話》的影響是很大的。明胡應麟認為明詩所以能「上追唐漢」,就是靠嚴羽的提倡。其實明代前後七子的復古,以「詩必盛唐」相號召,模仿剽竊,優孟衣冠,貌合而神離,久為詩壇所反對,而目之為「瞎盛唐詩」,這無疑是《滄浪詩話》帶來的後果。後來錢謙益、馮班竭力詆毀嚴羽,至罵他為「熱病」、「藝語」,未免太過。而不久王士禎復大倡「神韻」之說,選《唐賢三昧集》,以王維為宗。其詩亦努力追求盛唐韻味,成為一時風氣,又把詩歌創作引向另一條空虛狹窄的道路,顯然仍是嚴羽「妙悟」說的影響。


  

第四節 文天祥和宋末愛國詩人

南宋的覆亡是一段極為慘痛的歷史,統治集團為了保持苟安享樂的生活,不惜對金稱臣割地,步步退讓,最後更把錦繡河山俯首貼耳地送給元人。但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為了輓回覆亡的命運,寸土血戰,百折不撓,直到戰敗被俘,仍然誓死不屈,卻表現了極為光輝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詩歌是他戰鬥生活的紀錄,愛國精神的自然流露。受他精神感召的許多南宋遺民的詩歌,也表現了不和元統治者妥協的精神。



  
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江西吉水人。二十歲舉進士第一。歷官至江西安撫使。德佑二年,元軍圍臨安,除右丞相兼樞密使,赴元軍議和被拘留,解送北方。至鎮江得脫走,回溫州擁立端宗,圖謀恢復,轉戰東南。景炎三年兵敗被俘,拘囚燕京四年,終以不屈被害。有《文山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