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307


作者:馬黃
頁數:307 / 471
類別:文學史

 

作者:馬黃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中國文學史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元雜劇的形成是我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金滅北宋、元滅金的過程,同時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貴族、蒙古貴族的過程。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艱苦鬥爭,要求有戰鬥性和群眾性較強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而構成戲曲藝術的各種因素到這時已經過長期的醞釀而融為一體。這樣,元雜劇就在金院本和說唱諸宮調的基礎上,由於現實的要求、群眾的愛好,大大擴大了題材和內容,展開了我國戲曲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

在元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文人也發生分化。特別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鋭,又沒有恢復科舉制度,中下層文人的仕進道路大大縮小了,生活跟着下降。除了少數依附元朝統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數文人和廣大人民同樣受到殘酷的迫害,因此,他們和人民的關係比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間藝人結合,組成書會。他們一方面學習民間藝術的成就,同時又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雜劇的創作。書會的組織,民間藝人和文人的合作對元雜劇的興盛起了推進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經濟的發展為雜劇的興盛準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適應統治階級宴樂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特別是作為都城的開封、大都、杭州等地更為繁盛。同時,在農村也常常開展戲曲活動,晉南地區現存的舞台、壁畫便是很好的證明(註:元代戲台在晉南普遍存在,現已初步鑒定了晉南的襄汾、臨汾、洪洞、新絳、翼城等地的元代戲台八處。又山西洪趙縣明應王廟內的元代雜劇演出壁畫,帳額上端題作「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節日、廟會是農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員也經常到各地作場。這樣就保持了戲曲在發展過程中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


  

此外,元朝的疆域廣大,交通發達,密切了國際和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北方諸民族樂曲的傳播,對雜劇的興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元代是我國戲曲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有姓名可考的雜劇作家,有八十餘人,見于書面記載的作品,約有五百餘種。從現存的一百多種元雜劇(註:臧晉叔《元曲選》和隋樹森《元曲選外編》共收劇本一百六十二種。)和鍾嗣成的《錄鬼簿》、夏庭芝的《青樓集》等等有關資料看來,元雜劇最興盛的時期是在前期。在南方還是以詩詞為主要文學樣式的時候,北方就出現了關漢卿、王實甫等雜劇作家,湧現了許多優秀的文學劇本。當時雜劇活躍的地域是在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大都和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平陽,以及東平、彰德等地。

《錄鬼簿》所載「前輩名公才人」五十六人,都是北方人,這是由於南宋以來南北在政治上長期對立的結果。元代前期的雜劇作家和人民群眾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聯繫,比較熟悉人民的生活。他們的作品大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生活氣息,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並且塑造了一系列下層被壓迫者的形象,歌頌了他們勇敢不屈的反抗鬥爭。少數作品閃耀着作者和人民的美好願望,充滿樂觀主義精神。在藝術方法上,現實主義成為時代的主流,而少數優秀作品的現實主義又往往是和浪漫主義結合在一起的。雜劇的語言是以北方民間口語為基礎寫成的,並且吸收了民間文藝的營養,具有質樸自然、生動潑辣的特點。部分作家還吸收了詩詞裡富有表現力的詞彙與句法,使語言更加優美。同時,元雜劇的創作和舞台演出結合得十分緊密,雜劇作家充分掌握了舞台藝術的特點,集中概括了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構成了動人的戲劇衝突。元雜劇作家的這些成就不僅直接豐富了當時的戲曲表演,而且影響了後來的戲曲創作。

第三節 元雜劇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