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314


作者:馬黃
頁數:314 / 471
類別:文學史

 

作者:馬黃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中國文學史

關漢卿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國戲曲的奠基人。元末明初的賈仲名就說他是「驅犁園領袖,總編修帥首,捻雜劇班頭」,這話並沒有誇張。他一生創作了六十多種雜劇,不僅鼓舞了當時廣大人民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鬥爭;而且對後來的戲劇創作有巨大的影響。作品裡帶有理想色彩的現實主義精神更為後來接近人民的戲劇家所繼承。根據他的《拜月亭》雜劇改編的《拜月記》在南戲與傳奇裡一直起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的部分作品如《竇娥冤》、《拜月亭》、《單刀會》等七百年來一直上演不衰,併為我國戲曲裡的悲劇、喜劇的關目處理,各種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範。

但歷來封建文人,除了臧懋循等個別作家外,都是把他貶得比較低的。明初《太和正音譜》的作者朱權說他:「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明代文人都認為關漢卿的成就不如王實甫,甚至毫無確切根據地把《西廂記》的第五本說成是關漢卿作的,對它肆意攻擊。有些封建文人還任意篡改他的作品。明代根據《竇娥冤》改編的《金鎖記》把這部震撼人心的悲劇改成了一部「翁做高官胥狀元,夫妻母子重相會」的大喜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明代《古名家雜劇》本的《竇娥冤》、《魯齋郎》等,還刪節了劇中一些戰鬥性很強的曲文。

關漢卿這樣一個偉大的戲劇家,只有在今天才能得到大家充分的重視。他那種鮮明的愛憎感情、卓越的藝術技巧以及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繫的精神,也只有在今天才能得到正確的繼承和發揚。

第三章 西廂記


  

第一節 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



  
《西廂記》是我國較早的一部以多本雜劇連演一個故事的劇本。《錄鬼簿》及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都記錄在王實甫的劇目裡;而且從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和《太和正音譜》的引文看來,文字同今本《西廂記》基本相同。有關王實甫生平的資料很少,《錄鬼簿》說他「名德信,大都人」,並記錄了他十三種雜劇。從他在《破窯記》中流露的「世間人休把儒相棄,守寒窗終有崢嶸日」的思想和在《麗春堂》中抒發的宦海升沉的感嘆看來,他可能是一個在仕途失意的文人。明初賈仲名弔王實甫的〈凌波仙〉詞說:「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風風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顯然他也是一個熟悉當時勾欄生活的劇作家。王實甫的戲劇除《西廂記》外,現在流傳的還有《麗春堂》、《破窯記》兩種,以及《芙蓉亭》、《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成就都不很高。《破窯記》寫呂蒙正與劉月娥的愛情故事,影響比較大。《西廂記》是王實甫的代表作,當時就深受讀者歡迎。因此,賈仲名的〈凌波仙〉詞又說他「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宋金時期,說唱崔、張故事的作品,有趙令寺〈商調·蝶戀花〉鼓子詞和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等。戲曲方面有宋官本雜劇的《鶯鶯六麼》、金院本的《紅娘子》、南戲的《張珙西廂記》等。到了元代,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劇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戲劇發展的中心都市匯合,南北戲曲得到交流。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王實甫把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改寫為戲曲,雖故事基本相同,題材卻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也更鮮明了;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上也有所提高。《西廂記》第五本的情節在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裡就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西廂記》裡更明確地體現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第五本沒有前四本寫得好,主要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還沒有為劇中提出的問題提供合理的解決辦法;當時的現實社會還沒有為劇中人物的美滿結局提供豐富的素材,而並非由於它們出於不同作家的手筆。在《西廂記》的長期傳刻過程中,文字上又經過後人的修改,因而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即在同一個版本裡,也存在一些前後不一致的地方,但不能根據這些表面現象得出第五本不是王實甫的作品的結論。

第二節 西廂記的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