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322


作者:馬黃
頁數:322 / 471
類別:文學史

 

作者:馬黃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中國文學史

當時的歡會帶來今日的淒涼,這是白樸從李隆基一生歷史中總結出的主題思想,同時帶有金亡國的時代特徵。然而作者不可能從封建王朝的階級本質指出它盛極必衰、樂極生悲的必然性,更不可能為這些亡國帝王找到一條擺脫敗亡的道路,結果就只能以半是詛咒半是哀輓的大段悲歌結束全劇。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他少年時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參加元貞書會,與李時中、紅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寫《黃粱夢》雜劇。明初賈仲明為他寫的《凌波仙》弔詞,說他是「萬花叢裡馬神仙」。元人稱道士做神仙,他實際是當時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錄鬼簿》說他曾「任江浙行省務官」。晚年退隱田園,過着「酒中仙、塵外客、林間友」的生活。他的逃避現實的厭世的態度大大影響了他的創作成就。作品除散曲外,今存雜劇《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等七種。

《漢宮秋》是元人雜劇中優秀作品之一。據《漢書·匈奴傳》、《後漢書·南匈奴傳》載:漢元帝竟寧年間,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和親,昭君自願出塞,以增強漢、匈民族團結。馬致遠寫《漢宮秋》,把故事改為漢元帝時國勢衰弱,奸臣毛延壽因求賄不遂,醜化王昭君的畫像,事發叛國,勾引匈奴兵犯境,滿朝文武束手無策,昭君被迫出塞和番,行至漢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殺。它暗示讀者,一個招權納賄的權奸,一旦罪惡敗露,就有可能叛國投敵;而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志士,在面臨國家民族的危難時,應挺身而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捍衛國家民族的尊嚴。從這個思想內容來看,《漢宮秋》雜劇的產生和流傳,是元滅金、滅宋的歷史轉折時期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與民族矛盾在戲曲舞台上的集中反映,表現了愛國主義的思想傾向。第四折寫漢元帝在秋夜雁聲中對昭君的思念,也滲入了作者對民族矛盾中許多人家破人亡的感慨。決定於作者的歷史和階級侷限,他不可能理解歷史上王昭君出塞和親的積極意義,對漢元帝過于同情和美化,感傷情調也較濃。

《漢宮秋》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第三折通過深秋的蕭瑟和深宮的冷落襯托離情別緒。第四折借長空孤雁的悲鳴,抒發元帝對王嬙(昭君)的懷念,都寫得很動人。如第三折裡元帝送別昭君後唱的曲詞:

說什麼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



  
——〈七弟兄〉


  

呀!俺向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註:《元曲選》作「色早迎霜」,此處據《雍熙樂府》改。「迎霜兔」為元人常用語,睢景臣《離祖還鄉》:「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着行裝,車運着餱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將;泣寒將,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梅花酒〉

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美人圖今夜掛昭陽,我那裡供養,便是我高燒銀燭照紅妝。

——〈收江南〉

這裡的一景一物都深深染上了悲涼的色彩,纏綿往複地寫出了元帝內心的憂傷。

《青衫淚》依白居易《琵琶行》敷衍而成,寫白居易與裴興奴的愛情故事。《薦福碑》寫書生張鎬的不幸遭遇。詛咒了社會上「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但充滿了宿命論觀點。《陳摶高臥》則歌頌了逃避現實的隱士。他的《黃粱夢》、《岳陽樓》、《任風子》等三種寫道家度人出世的劇本,更極力宣揚道教的教義,代表雜劇創作中的一種消極傾向。由於作家同時是撰寫散曲的高手,劇中有些曲子寫得很好。

第五節 鄭廷玉、武漢臣及其他作家

鄭廷玉、武漢臣是思想比較複雜的作家,他們對現實有一定的認識,又熟悉舞台演出情況;但由於他們封建迷信思想比較濃厚,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創作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