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馬可波羅    P 60


作者:布老虎
頁數:60 / 61
類別:傳記

 

馬可波羅

作者:布老虎
第60,共61。
關於馬可本人,並沒有留下什麼資料,惟一的辦法,就是結合當時的相關史料,從《東方見聞錄》中去挖掘推敲。即使這樣,我們依然有一些問題無法解決,因為在書中馬可很少提到自己。
馬可·波羅在元朝的時候,到底住在大都的什麼地方?
尼可羅和馬飛阿在元朝17年,他們曾經做過什麼事情?
馬可在元朝有沒有結過婚?


  
馬可在元朝由青春年華走到了中年,沒有理由不結婚。定居在元朝的一些回回人等都結了婚。況且忽必烈如此賞識他,不會不為他婚配。
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馬可有妻子,因為護送闊闊真公主去波斯,只能將妻兒老小留下,以取信忽必烈,後來,千辛萬苦回到家鄉,又逢忽必烈去世,加上尼可羅和馬飛阿已近老年,自然不會再去大都。這就難怪馬可回家後一直苦惱不已了,而他又不敢說出這一切,他娶了一個異教徒,最後又拋棄了她,大概沒有什麼人會原諒他。
尼可羅、馬飛阿和馬可此次出使有始無終,他們沒有向教皇覆命,因為丟失了信件無法前去面見教皇。這對他們是非常遺憾的,也為其帶來了許多冷嘲熱諷。
正是因為有這些不解之謎,時至今日,仍然有人懷疑馬可·波羅是否來過中國。其根據主要有:按照馬可的記述的行進路線,他們曾二次越過長城,但在書中對這一舉世聞名的偉大建築視而不見。
另外,馬可在中國17年,竟然會不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
遍查元代史料,常有其他傳教士和西方人來大都的記載,卻不見馬可他們的蹤影。在揚州的史料中,也見不到馬可在此為官的證據。梵蒂岡的教會檔案中,有貴由給教皇的覆信,但沒有忽必烈讓尼可羅和馬飛阿代呈教皇的信件。


  
此外,《東方見聞錄》還有一些錯誤之處。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馬可·波羅沒有來過中國,《東方見聞錄》是依據曾經來過中亞和元朝的商人們的講述寫成的。
但是,絶大多數中外史學家都相信馬可·波羅曾經來過中國。實際上,馬可自己也用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馬可行進的路線和當時的中西交通網完全一致。書中所記載的中國發生的一些事件和各地的情況,基本符合事實,尤其是不少細節很真實。
比如,蒙古人對犯盜竊罪的人,根據所盜物品的價值和盜案情節的輕重,分別施以七、十七、二十七…… 或一百零七次杖責,這和元朝法律完全相符,不是身在朝中是很難瞭解到這些獨有的情況的。還有,鎮江城內所存的三座聶斯托利派基督教堂,也實有其事。另外,像雲南的物產,貨幣使用情況,金齒部落的紋身和男子坐月子,以及當地以妻女待客的習俗,不身臨其境,根本無法知曉。而當時雲南極為偏僻,又不是通商口岸,西方人是不會到那裡去的。
尼可羅、馬飛阿、馬可奉忽必烈之命護送闊闊真前往波斯一事,在漢文史料和波斯典籍中都找到了有關記載。其伊利汗使臣的姓名和經過情形毫無差訛,如果馬可他們不是親身經歷是無法知道的。《經世大典·站赤》中記載着至元二十七年1290使者兀魯■、阿卜失哈、火者率人出使諸王阿魯渾汗,要求發給祗應一事。拉施都丁《史集》關於此事的記載更為詳細:當合贊到達阿卜合兒時,先前「阿魯渾汗派到大汗處去娶已故卜魯罕合敦之族女為妃的使臣火者及其使團,攜帶闊闊真合敦以及中國的珍物來到這裡,合贊汗遂駐蹕于此並娶了闊闊真合敦。」這是最有力的證據。
另外,蒙古統治者他們只有三件大事:一征戰;二狩獵;三宴饗。
研讀《東方見聞錄》中的元朝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出馬可記載的也主要是這些內容。書中也可見到馬可對狩獵是極為精通的,這也是一個旁證吧。
至于書中不見長城一事,西方人不知道元代的長城已經殘破不堪,馬可一行前後二次經過的關卡都是交通要道,更不可能保留完好。現有的長城是明清二代陸續重加修繕而成的。
印刷術等不見載錄,並不值得奇怪。馬可臨終前就曾說過:「我還沒有說出自己所見所聞的一半。」自然會遺漏掉相當一部分內容。
馬可精通波斯語和蒙古語,但他對漢語一無所知。比如,中國民諺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說,在馬可的筆下,他望文生義地作了一番解釋:蘇州的名字,就是指地上的城市;杭州的名字,是指天上的城市。由此可見,他對漢語知道幾分了。由於語言的限制,尼可羅、馬飛阿和馬可在大都的社交圈非常狹小,僅限于一些蒙古人和回回人。
這對於他們深入瞭解中國文化有很大的障礙。如馬可稱南宋為「蠻子省」,這是蒙古人對南宋王朝的蔑稱,他也照搬不誤。
《東方見聞錄》的筆錄者魯斯梯謙在序言中曾說過:「凡是書中所敘述的,都是馬可·波羅親眼目睹的,也有一部分是聽來的,本書述事確實,毫無虛偽,聽這本書和讀這本書的人,應信其真。」
弗朗西斯科·比比諾將《東方見聞錄》譯成了拉丁文,世稱「比比諾書”,他距馬可去世時間很短。比比諾在序文中也說道:“謹慎、有榮譽感,而且最真摯的威尼斯市民馬可·波羅。」
馬可的朋友們都為他作證,指出馬可的德性不容懷疑,他絶對是個誠實的人。
馬可的叔叔馬飛阿在臨終前,還對懺悔教士說:「這本書絶對是真實而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