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治天皇傳    P 26


作者:布老虎
頁數:26 / 50
類別:傳記

 

明治天皇傳

作者:布老虎
第26,共50。
來自各方面的慰問信、慰問電報,多達一萬多件。為此事很多學校宣佈放假一天,歌舞伎的新富座停止演出。吉原、品川等地方的妓院,也停止了歌舞音樂。
洲崎妓院出面聯合各樓主,打算聯名奉呈給俄國皇太子一份謝罪文。但有人認為欠妥,說是操這種卑賤職業的人,做這件事反而對皇太子大不恭敬。於是就免了。
還有一位房州出身的27歲女子畠山勇子,願代表國民披瀝謝罪之誠意。要求皇太子按照原訂計劃遊覽日本,然後她自己自殺身亡。有不少人稱讚她是烈女,全國民眾都願為此事件做些什麼。
日本政府當局更是害怕得要命。俄國是歐洲大國,在北方與日本國界相鄰,在朝鮮兩國間存在利害衝突,不斷孕育着矛盾危機。而今皇太子遇刺,兇手竟是執勤的警察,無論如何也辯解不清,推卸不了責任。


  
如果俄方想開戰,藉機索取巨額賠償,無疑這是絶好的藉口。
天皇趕緊召開禦前會議,商量善後之策。
首先是,如果皇太子一怒之下馬上提前回國,很可能情況不妙。今後的邦交肯定出現障礙。所以決定,不管怎樣都得設法輓留,懇請按照原訂日程旅行。派內務大臣和外務大臣隨時陪同。
接着,天皇本人親自去到京都的那家賓館看望。專程行幸看望一位外國的皇族,這是日本立國以來從沒有過的。
很快,俄國皇后發來一封電報,讓皇子儘快歸國。那時的消息傳遞不靈敏,皇后尚不清楚刺客當場即被逮捕。在她的感覺中,自己尊貴的兒子好像孤身處在一群野人的包圍中似的。
所以俄國皇太子決定由神戶乘軍艦回國。天皇要親自陪皇太子同坐一列火車,到神戶送行。
不僅要到神戶送行,還接受皇太子的邀請,禦駕要幸臨俄國軍艦,登艦參觀。關於是否可以登上俄國軍艦,日本方面大傷腦筋。因為數年之前,朝鮮的大院君被捕,就是冒冒失失接受馬建忠的邀請,去到大清國的軍營。結果被丁汝昌、吳長慶押解到北京受審。
金玉均也是,離開日本上了船,到達上海就被朝鮮人洪鐘宇槍殺在旅館。這些先例使日本政府緊張萬分。
但又不能謝絶。即使是「鴻門宴」,也得硬着頭皮去赴。隨同登上俄國軍艦的日方人員,個個懷着視死如歸的決心。
天皇應邀訪問俄國軍艦,日程訂在五月十九日中午。


  
最後確定,天皇的隨從人員有棲川宮熾仁親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以下的有宮內大臣、式部次長、近衛參謀長等。而伊藤博文、西鄉從道、黑田清隆等政府大臣,一個也沒登上軍艦。主要考慮到,萬一俄國軍艦綁架天皇,政府要員一併遭到劫持,日本國豈不就癱瘓散架了!
一切都是多慮。在俄國軍艦上的宴會,是在友好氣氛中進行的。日本天皇致過慰問辭之後,俄國皇太子顯得一點也不介意。他回答得很寬容而灑脫:「不,任何國家都有瘋子。
我只是碰上了一個瘋子。幸而傷勢很輕,請不必過分擔心。」
俄國人有在飲宴中吸煙的習慣。皇太子讓天皇吸煙;天皇平時不吸煙,但這時居然從衣袋裏掏出一盒香煙,回敬給對方。看得出,睦仁這天是下了一番功夫做準備的。
過後俄國駐日公使也說:「天皇那麼愉快地高聲大笑,我還是頭一次看見哩。」
萬事順利。睦仁于下午二時告辭離艦,乘坐小汽艇登陸。日本的官員和民眾守候在海岸上,一直看見他們的天皇回到皇宮才放心。
俄國皇太子受到感動,回到俄國後,在報紙上發表了一個感謝公告。
同一年的七月份,中國的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來到日本作友好訪問。
中國的艦隊由定遠、鎮遠、靖遠、經遠、來遠共六艘軍艦組成。其中的定遠和鎮遠兩艦,是七千噸級的鐵甲戰艦。日本那時候還沒有一艘軍艦能趕上它。除了這兩艘之外的其他戰艦,都裝備了最新式的精鋭炮火。
五年前,丁汝昌也曾來過日本。那時候北洋艦隊只有定遠、鎮遠、濟遠和威遠四艘軍艦。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向國外購買了一批戰艦和武器,現在已經具備相當規模,至少在亞洲居于有利地位。
為了這次訪問,日本政府懇切地通告港口官民,對待中國艦隊官兵須謹言慎行,千萬不可惹是生非。中國方面也限制了登陸上岸的水兵人數,避免發生意外麻煩。雙方都非常之謹慎,背後卻隱藏着殺機。
七月九日,丁汝昌與各艦的艦長一起,進宮謁見天皇,雙方在鳳凰間會見。
十四日,中國艦隊在旗艦定遠號上招待各大報記者,讓其登艦參觀。
日本方面參觀過了,對這艘巨型鐵甲戰艦的裝備和威力,內心驚嘆不已。
中國北洋艦隊的來訪,在平穩中完成,然後平穩地離去。
可是,在日本人的心中,留下了莫大的焦躁與不安。日本朝野被中國艦隊的堂堂威容所震懾。他們明白,這還不是中國海軍的全部。中國還有南洋艦隊和廣東艦隊;北洋艦隊只是其中的一支。
日本目前正在朝鮮與中國爭奪領導權,中方有了這一巨大的海軍力量為依託,一旦發生衝突,力量的優劣已初見分曉。
海軍與陸軍不同,海軍需要的是機械力量。並不是說陸軍就不需要機械。但根據戰斗的性質不同,陸軍機械力的不足,可以用官兵的忠誠、勇敢、體格等因素來彌補。海軍就沒有這種彌補的可能性;必須要有強大的軍艦和大炮。
於是,日本政府內產生了建造軍艦的呼聲。
次年的議會上,正式提出了擴充海軍,建造大型軍艦的提案。
但是,議會把它否決了。
伊藤博文猶不甘心,作為最後手段,直接上奏天皇。關鍵時刻,明治天皇一錘定音——專門下達了詔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