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羅斯福傳    P 19


作者:布老虎
頁數:19 / 71
類別:傳記

 

羅斯福傳

作者:布老虎
第19,共71。
羅斯福告訴兒子參觀軍艦時要面向船尾,向艦旗致敬。歡迎羅斯福的十七響禮炮可把安娜嚇壞了,摟着媽媽的腿不敢抬頭,即使這樣,羅斯福同孩子們的關係中也有不愉快的事。隨着羅斯福地位的提高,工作越來越忙,經常回不了家,即使回到家中,也無暇照孩子們的要求和他們一同相處或是談談他們心裡有什麼憂慮,有什麼希望。
埃莉諾生性靦腆,多少有些孤僻;和丈夫那熱情豪放的性格相比,就顯得遜色多了。她覺得自己的責任就是在事業上協助羅斯福,因而擔負起羅斯福在社交方面的重擔。「我現在完全習慣了,我從沒想過要問問我們該到什麼地方去,該做什麼事,怎樣去做。」她說,「我只知道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可旁貸的,而我的任務就是把事情辦妥。」威廉·菲利普斯認為埃莉諾對富蘭克林一直起着輔助的作用。有一次到舊金山去,羅斯福夫婦與菲利普斯夫婦一同住在一個套間裡。菲利普斯回憶往事時這樣說,一天吃早飯時,埃莉諾問起羅斯福是否已收到某人的來信。羅斯福一邊喝着咖啡,吃着烤麵包片,一邊說信已收到了。
「那末,你回信了嗎?”「還沒有,但是要回的。」「富蘭克林,難道不應該立即回信嗎?」「對,要立即回信。」他說這話的神態就好像心還放在咖啡上,怕它涼了。“這事我會辦的。」
「富蘭克林,最好還是現在就寫封回信。」


  
「好吧!”富蘭克林答道,“我馬上就寫。」
羅斯福及時寫了一封回信。菲利普斯認為若不是埃莉諾在一旁催促,羅斯福準會把這事置之腦後了。
羅斯福主張建立強大的海軍,在威爾遜政府上台後不久爆發的兩次國際危機中,他的表現比政府中大多數人都激進。19134月,在加利福尼亞州議會通過了一項旨在禁止日本人在該州擁有土地的法案後,爆發了第一次危機。在日本,人們舉行了反美示威。在美、日兩國的極端民族主義的報紙的推波助瀾下,人們擔心戰爭一觸即發。
最高軍事計劃機構——陸海軍聯合委員會制定了保衛菲律賓的作戰方案,並提議將亞洲海軍中隊駐在上海附近長江上的五艘老式巡洋艦立即撤往馬尼拉,以防萬一。丹尼爾斯的作戰助理佈雷德利·菲斯克少將也火上澆油,給海軍部長一份秘密備忘錄,羅斯福也得到一份副本。在備忘錄中,菲斯克少將警告說,日本人可能發動突然襲擊。


  
「戰爭不僅可能爆發,而且十之八九會爆發」,他在備忘錄中寫道。
丹尼爾斯確信調動軍艦不僅會刺激日本人,而且也起不了什麼作用,因而拒絶了菲斯克的建議。威爾遜總統也同意丹尼爾斯的作法,並且下令聯合委員會不要再為此事召開會議。風暴自行平息下來,可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堅定不移地站在激進派一邊,深信不採納聯合委員會的建議的決定是個嚴重錯誤。他在寫給馬漢上將的信中,對將軍艦留在長江的決定深表不滿。
他說:「為將這些艦隻調回基地,我已盡了最大限度的努力。」
19144月英國和墨西哥之間爆發的那場危機中,羅斯福在他的公開言論中採取的態度就遠不是那麼剋制了。約四年前,墨西哥的年邁的獨裁者波菲里奧·迪亞斯被一場革命趕下了台。在往後充滿暴力的混亂局面中,鐵腕人物維克多利亞諾·韋爾塔奪得了全國的領導權。威爾遜宣佈美國希望「墨西哥建立有條理的、正義的民主政府」,拒絶承認「不能進行對話」的韋爾塔。
美國海軍的一個中隊在加勒比海墨西哥沿岸擺開了架勢,以保護美國公民的生命財產。當時約有四萬名美國人居住在墨西哥,美國在墨西哥的投資約十億美元。49日,幾名非武裝的美國水兵在坦皮科登岸,準備裝運業經採購的一批供應品,被墨西哥人作為人質抓獲。儘管這些水兵很快就被釋放出來,哈里·梅奧海軍少將卻擅自要求墨西哥就此公開道歉,並以21響禮炮向美國國旗致敬。
墨西哥方面很快就對此事表示歉意,但韋爾塔卻不願向美國國旗致敬,除非美國人也向墨西哥國旗表示敬意。梅奧不同意這樣做。
局勢很快就惡化了。威爾遜反對塔夫脫時期所謂「美元外交」的作法,想與拉美各國改善關係,但以「有條理的、公正的法治進程」作為拉美各國自治的條件。為達到打倒韋爾塔的目的,威爾遜要求國會採取「確保國旗尊嚴的必要行動」。國會尚未授權採取行動,總統就接到消息說,一艘給韋爾塔運送大量武器的德國船已駛抵維拉克魯斯海面。
421日在總統的命令下800名水兵及海軍陸戰隊隊員登陸,企圖奪取海關及那艘德國船。翌日,又有3000人登陸,但遇到頑強抵抗。當海軍一個旅的兵力控制了維拉克魯斯市區時,已有126名墨西哥人和19名美國人陣亡。
「在美國西部,主張打一仗的情緒就像燎原烈火一般」,羅斯福說。「一般看法認為,既然美國終於採取了軍事行動,就應該毫不妥協地戰鬥到底。許多人、許多報紙都公開主張將它吞併掉是解決墨西哥問題的惟一途徑。這一呼聲正在不斷地高漲。」
第八章
備戰191481日,羅斯福說:「今日是英雄創造歷史的時代。」此時,歐洲大陸正急劇地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亂之中。「這將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戰爭。」多年來,民族主義的紛爭、王朝之間的傾軋使歐洲局勢劍拔弩張,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