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釋迦牟尼傳    P 7


作者:布老虎
頁數:7 / 64
類別:佛教

 

釋迦牟尼傳

作者:布老虎
第7,共64。
「請問大學者,人生的甘苦,命運的多舛,人人無法擺脫,這一直是縈繞在人們頭腦中的疑難。你能給我一點啟示嗎?”“國王陛下,人生變化莫測,苦多甘少,引起一代代人的憂慮和思考。一切眾生,唸唸不善,迷離自性,貪戀私慾,心多變異,造諸罪業,一直到生命的幻滅,三魂渺渺,七魄茫茫。一切善者和覺者,應該擺脫暫短的生命發展的本身,去追求生命的終極,去追求一種特殊的境界,即自己不再是自己的本身,意識不再是意識的本身。
到達這種境界,才能獲得純粹的幸福,為自己營造一個神聖純潔的聖壇。」
這位叫做跋陀羅尼的大學者舉止端雅,風度飄逸,依據他所信仰的婆羅門教的法典,對淨飯王提出的問題瞭如指掌,對答如流,持論精確,通達無比,因而淨飯王心中大悅,讚不絕口,認為他完全配得上做太子的師傅。當即賞賜大宴,並命占星臣選擇一個吉日,為小太子悉達多行謁師大典。大典後,悉達多就要啟蒙學習了。
①當時,古印度的最高學術是「五明」和「四吠陀」 。五明,即古印度的五種學問,包括聲韻學和語文學;工藝學和歷算學;醫學和藥物學;論理學和邏輯學;以及宗教學。四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經典著作,共分為四大門類,所以叫四吠陀。第一種《梨俱吠陀》,講述養生和長壽的秘訣和道理,近乎教授個人的修養和保健,以詩歌的形式,來讚頌大自然和諸神,通過朗誦,加強個人身心的修養;第二種《耶柔吠陀》,是祭祀朗誦的經文,共四十章 ,一千九百七十五節 ,大部分是對神靈的頌揚;第三種是《娑摩吠陀》,是一種祭祀歌曲,近乎宗教的唱詩;第四種是《阿闥婆吠陀》,其內容主要是祈福禳災的咒法和巫術,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哲學和自然科學的萌芽。


  
這些古代印度的學問,充滿了宗教、神秘和幻想的色彩,但也反映了豐富的古印度文化,反映了古代東方奴隷社會的經濟狀況和人文思想。
悉達多太子從七歲起就開始學習這些課業。他每天清晨即起,洗漱後,就來到藏經閣裡受教。日間與老師跋陀羅尼一同飲食,切磋學問,風雨無阻。悉達多從前由姨母教育,識了不少梵文,懂得不少事理,如今再由一位名貫全國的大學者循循善誘,口授筆教,加上小太子天資慧敏,心思剔透,因而學業精進,不到半年的時光,他就通達領悟了許多學問。
那位跋陀羅尼大師有了這樣一個聰明天成的小門生,自然覺着心滿意足。每當朝見淨飯王的時候,他總是對小太子讚不絕口:「請陛下放心,太子生由天賜,夙根深厚。將來學成後定是大器大才,前程不可限量!」淨飯王聽了,頷首微笑,心中喜不自勝。


  
古印度的五明學還包含着許多理微旨奧的哲學。一般的人,鑽學一輩子,也理不清其中的奇奧。當時,印度有一些沉頭沉腦的凡夫學人, ① 吠陀Vede,為中國古籍中音譯,意譯為明論、知識。原意為宗教的知識,轉為婆羅門教、印度教經典的總稱。
日夜鑽研五明,到頭來弄得暈頭轉向,掉進雲山霧罩之中,走火入魔,瘋瘋癲癲。所以古印度的學術界最發愁這種學問的失傳,稱它為絶學。
跋陀羅尼是當時的「五明大師」,他打定主意,要苦心孤詣地把這門學問毫不保留地傳授給悉達多。
古印度的五明之學,要是概括其內容,那就是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教授這種學問,自然首先要從聲明開始啟蒙。這門聲明,近乎中國早年的訓詁學。
這種課業乃是要在字句之間探本尋源,考證窮究,字字琢磨。大凡考證的學問,非但困難,而且最為艱澀而沉悶,一向引不起學人的興緻。
悉達多太子畢竟不比常人,他天造夙慧,幼年聰敏,在師傅循循啟蒙的教育下,梵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面對著這門深奧的課業,仍然難免感到躊躇。
有一天,在藏經閣的課間,他納悶地問老師:「這聲明之學,將來弄通以後到底有什麼用處呢?”跋陀羅尼聽了,黝黑清瘦的臉上現出笑意:「太子,我看得出來,你對這門學問有點感到沉悶了。是的,這門學問初學時雖然困難,可是將來一旦豁然貫通,你會終身受益的。」說著,老學者便從篋中抽出一本《婆羅門創教史》來,遞給小太子,問道:「普通的梵文,你不是初通了嗎?」“是的。老師。」
「那麼,你試試讀一讀這本古書,看看能不能講解。」
「好的。」
小太子將書本翻開,低頭注目細看,但見書中詞意晦澀,句法彆扭,文字艱深。十句中他只有一兩句可以意會,其餘大部分茫然不解,全是怪模怪樣的詞語,便大惑不解地問道:「請問老師,這究竟是一本什麼書,精奧得叫人一點也看不懂?”老學者含笑地回答道:「太子,這是一本記載婆羅門創教故事的史書,其中都是考釋文字和古典文法,所以沒有功力絶深的梵文修養,是斷然看不懂的。至于書中所講的故事,篇篇都情節曲折,生動有趣。」「老師,你可以給我講一講嗎?」“當然可以。」
說著,老人便叫悉達多隨便指出書中一節,然後看了看,從容地講起故事來。小太子眨動着那雙充滿求知慾的精靈的大眼睛,潛心聆聽著一個充滿宗教色彩的神秘離奇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婆羅門教祖靜坐養心,閉目冥神。不多時,他的身體坐在原處,靈魂卻飄飄忽忽地離開了軀殼,去漫遊大千世界。忽然,他來到一片蔥蘢的大森林裡,遠遠地聽見有人狂呼亂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