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亞裡斯多德    P 49


作者:布老虎
頁數:49 / 71
類別:哲學家

 

亞裡斯多德

作者:布老虎
第49,共71。
所以他有時把形式、本質、實體看作同一個東西。再往前推,就錯了。錯誤就在於他認為形式先於質料,形式先於一切具體事物。這種先於質料的形式,沒有質料的形式,是萬物的總因,是「不動的第一推動者」。
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有成績有錯誤,當他說質料與形式相結合才能組成事物,兩者是互相依存時,他是正確的;當他把形式的作用加以①誇大,加以神化時,他是錯誤的 。
3時空觀在第一節 《運動論》中,我們從時間與運動的關係的角度提到了亞里士多德的時空觀。他在物理學中很詳盡地討論了時空問題,因此我們在上述談論的基礎上,再較詳細地分析一下他的時空觀點。
論及到亞里士多德時空觀點的文章不少,我們還是以《亞里士多德範疇學說簡論》中的有關論述為主,介紹、分析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亞里士多德很重視時間和運動的關係,他認為時間與運動聯繫起來才好理解,時間不聯繫運動,就無法確定。他說沒有運動就沒有時間,而一切變動都是在時間中變動。有時,亞里士多德論述得不是很清晰,似乎時間是人們感覺的產物,這當然不對。但他的出發點是為了說明時間離不開運動,應從運動與時間的聯繫中去把握時間的實質。
他強調時間離不開運動,時間是運動的一個屬性,但時間不是運動,兩者是有區別的:第一,運動和變化是發生在一個運動和變化着的東西裡面,或運動和變化所在的地方,而時間卻不這樣,它到處存在着。第二,運動有快有慢,而時間則不是,因為快和慢是對時間的規定,就是說,快是指短時間內運動多,慢是指長時間內運動少,但時間不能用時間來規定,因此時間不是運動。《物理學》當他把時間和運動聯繫在一起時,得出時間的連續性和可分性思想。這裡他特別提出了「現在」這個概念。


  
認為把時間的先後接連起來的是「現在」這個中間環節。如果我們從運動中來考察時間,那麼時間總是分為「過去」、「現在」和「將來」,總是一個時刻接着一個時刻地繼續下去,無論哪兩個時刻中間都必定有一個時刻作為「中項」,這個「中項」就是「現在」。這就是時間的連續性和可分性。
由連續性思想又可推演出無限性來。在《物理學》8卷第1 中,他提出時間的「剎那」觀點,時間離不開「剎那」,時間乃是位於兩個「剎那」之間的東西,「既然時間離開了剎那就不能存在也不可想像,而剎那乃是一種中點,事實上是在自身裡面結合著一個起點和一個終點,即未來時間的起點和過去時間的終點,所以可以斷定,時間必定是永遠有的;因為隨便我們取哪一段過去的時間,它的末端也必定是一個剎那,因為對於我們來說,時間除了包含剎那之外,並不包含別的接觸點。因此,既然剎那是一個起點而又是一個終點,所以在它的兩邊必定永遠有時間存在。」由此可得出時間是無限的結論。
對「空間」,亞里士多德也進行了深刻的論述。他認為,「空間」問題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因為物理學是關於運動的學說,而運動是屬於在空間的變化。什麼是空間?亞里士多德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作了許多規定。他指出:空間不是物體,因為每個物體都有長、寬、高這三個方面,而空間卻不具有這三種屬性;如果空間是物體的話,在相同的 ① 參見楊壽堪:《亞里士多德範疇學說簡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461頁。
空間裡就有兩個物體,那就不可理解了。空間也不是事物的質料,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由它構成的;空間也不是形式和目的,因為空間並不推動存在着的事物。空間是屬於平面的一類,就像一個容器,即物體的包容者。他的結論是:空間是物體存在或運動的範圍或界限,它存在於包容者與被包容的物體中間,存在於容器和內容物之間。
他的這種定義和解釋是從物體與空間關係的角度來探討問題的,不能說沒有道理,不過不科學。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說,空間和時間一樣,都是物質存在的形式。
亞里士多德在肯定時間無限性時,認為空間是有限的。他說,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所有物質都包含在這個世界裡面,除了「宇宙」、「天空」裡面的天體之外,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物體。結論是「在宇宙或天空之外,既沒有空間,也沒有虛空,沒有時間」。《論天》時空問題是古代科學家和哲學家爭論不休的問題。
更多人的觀點是錯誤的,亞里士多德儘管也有不正確之處,但正確之點是較多的,特別是對芝諾運動觀的批判,對辯證法的發展有重要貢獻。芝諾的錯誤是誇大時間和空間的可分性間斷性,抹煞時間和空間的不可分性不間斷性,並加以絶對化,從而否認了運動的真實性。亞里士多德從總體上接觸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間斷性和不間斷性問題,認識到了運動的本質。列寧說:「運動是時間和空間的不間斷性與時間和空間的①間斷性的統一。」 二千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多少認識到這一原理,在當時是了不起的,對啟發和推動人們的認識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人類認識①史上的作用是我們必須肯定的 。
① 列寧:《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一書摘要》,《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 283頁。
① 參見楊壽堪:《亞里士多德範疇學說簡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5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