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P 260


作者:中科院
頁數:260 / 298
類別:中國現代史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作者:中科院
第260,共298。
沿海經濟發展規劃是197812月採納的對外開放政策之必然延伸。從197812月開始,中國一直在向着更大開放和更密切國際接觸的方向發展,體現在1979年四個經濟特區的建立;十四個港口的開放;再後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的開放,以及1985年海南島被確定為第五個經濟區。沿海經濟發展規劃表明中央現實地承認了這樣的事實:中國的各個地區間不可能以同步的速度發展,中國現在應加速沿海地區的發展,以便最大限度地從出口貿易中獲利。
這個規劃的理論基礎由一位34歲的經濟設計師于19876月提出。這位設計師有力地解釋了使中國的沿海經濟融入國際市場的好處,它將構成一個循環,進口加工用的原材料,再出口製成品換取外匯,為中國的現代化籌措資金。40這項規劃提出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期五到七年,在其中,沿海將建成出口導向型經濟,特別是在紡織、食品、小電器和輕工業產品領域。
與此同時,將努力改善沿海與內地省份的交通,但對重工業的投資將必須等到出口掙夠了外國資本之後再進行。第二個階段也是五到七年,其間,內地產品將開始進入國際市場,大大地擴展維持勞動密集型工業能力的對外交往。第三個階段從1996年到2000年,其問,尖端的、技術密集型的工業產品出口將大大增加,勞動密集型產品將相應減少。更多的剩餘勞動力將流向高技術生產,提高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
在第一階段中,約有六千萬農村勞動力可以被吸收進出口導向活動,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將吸收1.2億農村勞動力。到本世紀末,中國將能夠每年出口價值1,500億美元的產品,這將要求年出口增長率達到12%。與其它一些國家在其經濟發展頂峰時期的出口增長率相比,中國預期的這個增長率也不過分高:日本當時是17%,巴西是16%,南韓是40%。


  
沿海經濟發展規劃考慮了自1949年解放以來中國一直存在的獨特的二元化經濟結構。在蘇聯的影響下,重工業得到了優先對待,輕工業則被忽視了;農業更是保持在很低的技術水平上,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被捆在土地上。在這樣的二元化結構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更大的工業化解放更多的勞動力,但發展高科技將排除對勞動力的需求。而且,勞動密集型工業趨向于增加消耗,但發展尖端工業則需要資本。
從哪裡找資本到全球市場去尋找!


  
中國的沿海地區非常適合于搞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性工業,因為這裡具有豐富的優秀勞動力
聰明、勤勞、素質相對較高但也很廉價。這些地區還具備相當多的科學技術資訊和較好的電訊設施,這些為集勞動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于一體的活動提供了合適的環境。確實,在東部和東南沿海地區,鄉村工業欣欣向榮:廣州附近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山東和遼東半島都是如此
簡言之,沿海地區包括了廣州、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和山東等省;遼東半島的南端(旅順和大連)。鄉村工業一向是自力更生、高效和自負盈虧的。
1987年,它們擁有8,500萬訓練有素的勞工,生產出價值4,500億元人民幣的貨物,超過了農業部門的產值。這支龐大的、廉價的勞動力隊伍,如果轉向出口導向的話,將使中國至少在二十年裡處在比亞洲四小龍更有利、更有競爭力的地位上。41此外,日本、南韓和台灣的貨幣正在升值,而美元和人民幣則在貶值,這就使中國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更具吸引力。中國的沿海願意「加工外來原材料」,「根據規格書接受外來訂單」並「組裝外來零部件」;中國政府則願意「補貼與中國產品做交易的外國商人」(「三來一補」)。
沿海經濟發展規劃引起了鋭意改革的總書記趙紫陽的注意,並在國務院高層會議上進行了仔細的討論。十三大之後,趙紫陽于198711月和19881月兩次視察了上海、江蘇、浙江和福建等省,完全相信了這個規劃的可行性。他那份樂觀的「沿海經濟發展戰略問題」報告得到了鄧小平的全力支持。42鄧小平在1988123日對這份規劃的批示為:「完全同意。
你們一定要大膽、快速向前走,不要錯過這個關鍵的機會!」43198826日,政治局正式批准了這份規劃,並指示沿海各省市領導努力完成這項規劃,在各自的管區內歡迎外國投資,興建合資項目,並歡迎外國專家參與管理中國企業。
沿海發展戰略必須被看作是一項改革派們獨創的高超舉措,他們通過這項戰略把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結在一起,與此同時,又阻止了保守派把中國經濟推回到中央計劃和經濟孤立老路上去的任何企圖。但是這項規劃也使中國嚴重地依賴于國際經濟,使它聽憑變幻無常的國際經濟的支配,從而剝奪了中國掌握自己經濟命運的權力。中國的產品必須以高質量來同其它太平洋國家的出口產品競爭,以確保在全球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要爭取到外國的訂單和合同,就必須在外國建立起推銷網絡,這就要求中國培養大批銷售和交易代表,他們應通曉外語、市場形勢和國際商務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