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前漢演義    P 286


作者:蔡東藩
頁數:286 / 288
類別:古典小說

 

前漢演義

作者:蔡東藩
第286,共288。
莽入臨帝喪,偽作悲號,一面令殮用元服,尊謚為孝平皇帝,奉葬康陵,命官吏喪服三年。太皇太后因平帝無嗣,特召群臣會議立儲。時元帝支裔已絶,只有宣帝曾孫五人為王,淮陽王縯,中山王成都,楚王紆,信都王景,東平王開明。及列侯四十八人。
群臣擬就五王列侯中,推立一人,獨王莽厲聲道:「五王列侯,統系大行皇帝兄弟,不能相繼為後,應就宣帝玄孫中選立。」群臣聞言,都不敢出聲。莽利在立幼,故有此說。惟宣帝玄孫二十三人,莽獨尋出一個最幼的玄孫,名叫作嬰,父為廣戚侯顯,乃是楚王囂曾孫,年僅二歲。
託言卜相俱吉,應立為嗣。群臣怎敢抗議?全體贊成。先是泉陵侯劉慶上言,謂宜令安漢公攝政,如周公相成王故事,議尚未行。此時又由前輝光謝囂奏稱,武功縣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有丹書,文云:「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前輝光就是長安,莽曾改定官名。及十二州郡縣界畫,分長安為前輝光後承烈二郡。謝囂由莽薦舉,又在都中,因即揣摩迎合,捏造符命。莽亟令王舜轉白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作色道:「這是欺人妄語,不宜施行!」曉得遲了!王舜道:「事已至此,無可奈何。」莽亦但欲居攝,鎮服天下,余無他意。只可欺騙婦人。太皇太后不得已下詔道:
蓋聞天生眾民,不能相治,為之立君以統理之。君年幼稚,必有寄託而居攝焉,然後能奉天施而成地化。朕以孝平皇帝幼年,且統國政,幾加元服,委政而屬之。今短命而崩,嗚呼哀哉!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玄孫嬰,入嗣孝平皇帝之後,玄孫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漢公莽,輔政三世,制禮作樂,與周公異世同符。


  
今前輝光囂上言丹石之瑞,朕深思厥意,雲為皇帝者,乃攝行皇帝之事也。其令安漢公居攝踐阼,如周公故事,以武功縣為安漢公采地,名日漢光邑。所有居攝禮儀,令有司具奏以聞。
群臣接奉詔書,酌定禮儀,安漢公當服天子袞冕,負扆踐阼,南面受朝,出入用警蹕,皆如天子制度。祭祀贊禮,應稱假皇帝。臣民稱為攝皇帝,自稱臣妾。安漢公自稱曰予。
若朝見太皇太后皇帝皇后,仍自稱臣。這種不倫不類的禮議,呈將上去,有詔許可。轉眼間已是正月,便改號為居攝元年。莽戴着冕旒,穿著袞衣,坐著鑾駕,前呼後擁,到了南郊,躬祀上帝,祀畢至東郊迎春,又赴明堂行大射禮,親養三老五更,五更亦老人能知五行更代之事,周制嘗設三老五更,故莽特仿行。


  
然後返宮。遲至春暮,方立宣帝玄孫嬰為皇太子,號為孺子。尊平帝后為皇太后,使王舜為太傅左輔,甄豐為太阿右拂,讀若弼。
甄邯為太保後承。這項特別的官名,都是王莽創造出來。
才閲一月,便有安眾侯劉崇起兵,前來討莽。崇系長沙定王發六世孫,定王發系景帝子。聞得莽為假皇帝,遂與相張紹商議道:「莽必危劉氏,天下共知莽奸,莫敢發難,我當為宗族倡義,號召天下,同誅奸賊!」張紹很是贊成,崇不顧利害,單率部下百餘人,進攻宛城。宛城守兵,卻有數千,一經對仗,任你劉崇如何忠勇,也是多寡不敵。
崇及紹俱死亂軍中。崇族父嘉,紹從弟竦,未被殺死,只恐王莽追究,反詣闕謝罪。莽欲牢籠人心,下詔特赦。張竦能文,又替劉嘉做了一篇奏章,極力諛莽,且願瀦崇宮室,垂為後戒。
何其無恥乃爾。莽覽奏大喜,立即批准。褒封嘉為率禮侯,竦為淑禮侯。都人替他作歌道:「欲求封,無過張伯松;力戰鬥,不如巧為奏!」伯松系竦表字,竦由他歌笑,大官大祿,總得安然享受了。
群臣乘機上奏,略言劉崇謀逆,由安漢公權力太輕,今應許他重權,方可鎮撫天下。太皇太后一想,莽已居攝,還有何權可加?再召王舜等入問,舜等謂宜除去臣字,朝見時也即稱假皇帝。太皇太后已不能制莽,只好由他稱呼。
偏是東郡地方,又有義兵崛起,傳檄討逆,為首的乃是郡守翟義。義為故丞相方進子,表字文仲,居官正直,因聞王莽種種要求,勢將篡漢,不由的義憤填胸,遽謀起義。有甥陳豐,年只十八,卻生得膽力兼全。義因召豐入議道:「新都侯莽,攝天子位,故意擇定幼主,號為孺子,將來必篡漢家。
今宗室衰弱,外無強藩,沒人敢抗國難,我父子受國厚恩,義當為國討賊,汝意以為何如?」豐揚眉抵掌,朗聲應諾。義尚恐陳豐一人,不能濟事,再約同東郡都尉劉宇,嚴鄉侯劉信,及信弟璜,共同起事。一面部勒車騎材官,招募郡中勇敢戰士,準備出發,自稱大司馬柱天將軍,推立劉信為天子。信系東平王雲子,東平一案,人皆稱冤,見九十七回。
所以將他推戴,以便號召。當下傳檄郡國,略言王莽鴆殺平帝,攝天子位,欲滅漢室,今天子已立,當恭行天罰等語。遠近義士,見他名正言順,卻也慨然樂從。義剋日興師,自東郡行至山陽,約得十餘萬眾。
警報傳到長安,莽不覺心驚,几乎食不下嚥。慌忙召集黨羽,決議迎敵,拜輕車都尉孫建,為奮武將軍,成都侯王邑,為虎牙將軍,明義侯王駿,為強弩將軍,城門校尉王況,為震威將軍,忠孝侯劉宏,為奮衝將軍,震羌侯竇況,為奮威將軍,盡發關東兵甲,分道擊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