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北回歸線    P 1


作者:亨利·米勒
頁數:1 / 103
類別:世界名著

 

北回歸線

作者:亨利·米勒
第1,共103。
北回歸線作者:亨利·米勒總譯序
中國人民大學楊恆達
亨利·米勒是一位有爭議的作家,他最初發表的自傳性三部曲《北回歸線》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歸綫》1939都是先在法國面世的。由於他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寫,英語國家長期拒絶發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語國家默默無聞。英語國家的廣大讀者讀到亨利·米勒的上述三部作品,首先還要感謝盟軍在1944年以後來到巴黎。
英美軍隊的軍人及隨軍人員在巴黎市場上發現了亨利·米勒的書,爭相傳閲,並把它們偷偷帶回英美等國。亨利·米勒的作品意外地比那些流行的文學精英們獲得了更廣泛的讀者,但是,由於許多人仍然把亨利·米勒看作專寫「淫穢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都無法在美國公開發表。後經過長期努力之後,美國終於+1961年對《北回歸線》解禁,允許它在國內公開發表。


  
兩年以後它又得以在英國公開發表。隨着對他其餘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名字在美國乃至世界上變得家喻戶曉,他被六十年代反正統文化運動的參加者們奉為自由與性解放的預言家。


  
但是,亨利·米勒的意義還不限于此。他作為一個文學家所開創的風格和特色,從一開始就得到了當時文學界一些優秀人物的稱讚。《荒原》的作者T·S·艾略特把《北回歸線》稱為「一本十分卓越的書」,「一部相當輝煌的作品」,「在洞察力的深度上,當然也在實際的創作上,都比《查特萊夫人的情人》好得多。」艾略特的一些朋友們,包括英國著名詩人、學者、藝術評論家赫伯特·裡德和美國著名詩人、意像派代表人物艾茲拉·龐德,也都很讚賞亨利·米勒。
裡德聲稱,正是因為亨利·米勒違背了人們在審美、道德、宗教、哲學等方面的傳統期待,所以他才有可能作出「對我們時代的文學最有意義的貢獻之一」。裡德承認,亨利·米勒也許是「文學史上最淫穢的作家」,但是他把這看作是對亨利·米勒的絶對誠實的一種稱讚。認為這是他的活力的關鍵性標誌。裡德認為,「使米勒在現代作家中鶴立鷄群的,是他毫不含糊地把審美功用和預言功用結合在一起的能力。」龐德則認為《北回歸線》「大概是一個人可以從中求得快感的唯一一本書」,「即使不能賽過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至少也比「弱智的女性伍爾芙」寫的「那種只有二分之一才氣的粘乎作品更加是永久性文學的一部分」。英國詩人、小說家勞倫斯·達雷爾曾經說過:「今日之美國文學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義而開始,也以此而告終結。」美國當代較為知名的詩人、評論家卡爾·夏皮羅把亨利·米勒稱為「現在活着的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美國當代著名的猶太血統作家諾曼·梅勒在七十年代中期熱情為亨利·米勒編纂文集,並稱《北回歸線》為二十世紀一二十本最重要的美國書籍之一。
亨利·米勒受到文學界著名專家、文人,學者的如此讚揚絶不是偶然的,但他的作品有強烈爭議,亦是事實,那麼如何來理解和把握他的創作呢?
我們首先應該把他看作西方現代文明的批判者。
亨利·米勒生活的時代正是西方現代文明發生重大危機的時代。西方社會發展到20世紀初,已建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科學技術和工商業都達到了空前發達的程度,人類戰勝貧困與苦難的那一天似乎為期不遠。但是,恰恰是在這樣的時候,西方社會面臨一場重大的危機,高度的物質文明使人們過分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但是社會生產力並未達到使每個人的慾望都得到滿足的地步,社會的政治制度更是遠沒有使社會分配趨向合理。於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囚為爭奪世界、分臓不均而爆發了世界大戰,社會的兩極分化使許多國家爆發了革命。
西方幾個主要的發達國家雖然沒有直接爆發革命,但是國內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尤其是精神危機席卷西方各國,這種精神危機從根本上講是信仰危機,西方人對歷來信仰的上帝,對資產階級興起以來大力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甚至個人和自我都產生了懷疑。如果西方人可以因為現代物質文明而感謝上帝的話,他們卻痛苦地發現,上帝無法把他們從災難和痛苦中拯救出來,上帝的權威地位動搖了,隨着上帝地位的動搖.人們比一百多年前因發現啟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國」未能真正實現而感到痛苦的浪漫主義者更痛苦地發現,資產階級當年登上政治舞台時引以自豪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不但遠未變成事實,反而成為統治者無恥地淹蓋尖鋭的階級矛盾、懸殊的貧富差別、野蠻的掠奪與鎮壓的遮羞布。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冷漠,甚至仇恨,西方社會一貫重視的個人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中深感困惑,從而對自己的地位和處境產生懷疑,甚至無法認識自我。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新一代西方人渴望尋回自己的家園,渴望尋回自我,但是以往的文化傳統使他們感多窒息,感到絶望,於是他們迷惘徬徨,並成為西方文化傳統的強烈反叛者。
亨利·米勒就是這樣的反叛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