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宮十八朝演義    P 169


作者:許慕羲
頁數:169 / 186
類別:古典小說

 

宋宮十八朝演義

作者:許慕羲
第169,共186。
羌人尤其愛戴仲淹,都呼他龍圖老子,因仲淹曾為龍圖閣待制,所以有這個名稱。自此邊將俘人,防禦漸固。元昊也就知難而退,不敢生事了。哪知西邊方纔略略安靖,那契丹忽又遣使蕭特末、劉雲符,前來複求關南之地,且問興師伐夏,及沿邊浚河增戍的理由。

廷議派知制誥富弼為接伴使,偕同中使往都外迎接。兩下相見,當由中使傳旨慰問。蕭特末不肯下拜,富弼抗聲道:「南北兩朝稱為兄弟,我朝皇帝與你國皇帝相等,今傳旨慰問,如何不拜?」蕭特末推托有病,不能行禮。富弼道:「我從前曾奉使前往北方,臥病在車中,聞得你們國主有命,尚勉強起來行禮。



  
你怎麼因為有病,就失禮呢?」蕭特末無言可答,只好起身下拜。富弼便把他們引入使館,開誠佈公與他談話,蕭特末很為感悅!即將契丹主遣使本意一一說明,富弼據理辯駁。蕭特末密語富弼道:「貴國可從就從,如不可從,或增幣,或和親,亦無不可。」富弼遂引蕭、劉兩使入朝仁宗,並把蕭特末的話奏知。

仁宗道:「如此很好,我們只要增加些歲幣,或者仿古人和親的辦法,選個宗女,嫁給他的兒子就是了,但須差個報聘的人,叫呂夷簡保薦可以勝任的,前往北方。」呂夷簡與富弼不合,便奏道:「富弼前曾往契丹,可稱熟手,此次命之前往,當可不致辱命。」仁宗點頭,遂命富弼報使契丹,詔命下來,延臣都為富弼擔憂!集賢院校理,歐陽修且上疏道:「富弼一介書生,手無縛鷄之力,倘如唐季李希烈留顏真卿一般,富弼固不足惜!豈不有誤國家大事,疏入不報。」富弼卻慷慨請行,向仁宗奏道:「主憂臣辱。

臣此去除歲幣外,決不妄許一事。」仁宗聞言,甚為動容,即授富弼為樞密學士。富弼不肯受道:「國家有急,義不憚勞,怎敢先受爵祿。」仁宗又復嘉獎數語,富弼叩辭退出,偕了蕭特末等同赴契丹,朝見國主。

此時契丹主隆緒已亡,蕭太后亦死,嗣子宗真繼位。富弼見過了禮,開口頭一句,便向宗真道:「兩朝皇帝,父子繼好,已四十餘年。無故來求割地,究屬何故?」宗真道:「南朝先是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繕兵民,是為的什麼事情?我國大臣,早要興兵南來,是我沒有答應,因此遣使遣問,並索還關南之地,倘若不允,再行舉兵。」富弼道:「北朝忘了我章聖皇帝即真宗的大德麼?當日澶州一役,我朝將士,均與開戰。


  

章聖皇帝若從其議,北兵無一生還的,而且還有一句話,我不能不盡忠告。兩國修和,那利益就歸國家。若啟兵端,那利益就歸臣下了。北朝又欲啟釁,想是臣子均為身謀,不顧國主的禍福。」宗真聞言,不禁驚異問故。富弼道:「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從前晉高祖欺天叛君,末帝昏亂,土地小狹,上下離叛,北朝始得進取中原。但試問,所得金幣,果能涓滴歸公麼?國家費了許多軍餉,折了許多士馬,徒令私家充牣,公府彫殘。

現在的中國,提封萬裡,精兵百萬,法令修明,上下一心,更非晉朝可比。北朝如果用兵,能保必勝麼?就是得勝,勞師動眾,所捐已多,還是臣下受害呢?還是國家受害呢?倘若通好不絶,每年的歲幣,完全為國家所有,臣下不能分潤。他們自然很不願意,要勸國主興兵了。」宗真聽了,一手拈着鬍子,連連點頭。

富弼又道:「若說我朝堵塞雁門乃是防備西夏;濬深塘水,是在通好之前;修繕城隍,招練民兵,不過補從前的缺額。如何說是違約呢?」宗真道:「如你所言,我卻錯怪了南朝了。但土地是我祖宗所固有,還乞見還!」富弼道:「晉以盧龍賂契丹。周世宗復取關以南地,皆是前朝政事。

若兩國都要求地,幽薊曾隷屬中國,也就應該見還了。」宗真無話可答,宣弼退下。劉六苻引富弼至使館說道:「我主恥受金幣,定欲索取關南十昊。南朝何不暫許通融呢?」富弼正色道:「我朝皇帝常說:‘為祖宗守土,不敢以尺寸之地與人。

北朝所欲,不過租賦。朕不忍兩朝赤子重罹兵草,寧多加歲幣,以代租賦。如果北朝一定要索土地,便是有意背盟。北朝應為戎首,其曲不在我朝了。’」劉六苻道:「南朝皇帝,如此存心慈善。我們自當幫忙,使兩朝皇帝和好如初。」是日開宴盡歡而散。次日,契丹主宗真出獵,約富弼同往。

宗真引馬與富弼密語道:「南朝若允割地,我誓感厚誼,永敦和好。」富弼答道:「北朝以得地為榮,南朝自必以失地為辱。彼此既為兄弟,豈可使一榮一辱了呢?」宗真默然無語。獵畢而歸,劉六苻即來說道:「我主聞榮辱之言,頗為感動。

關南之地,暫且不提,願與南朝和親,諒來總可以答應的了。」富弼道:「和親易啟嫌隙,況我朝長公主出降,■送不過十萬緡,哪能及得歲幣的大利呢?」次日,宗真召富弼入見道:「卿可返國取誓書來。俟卿再至,我當從一事為約。」富弼作辭南返,見了仁宗,把辯論情形,詳細奏聞。

仁宗復遣富弼,持誓書前赴契丹,並命至樞臣處親受口傳。富弼領勒即行,方抵樂壽,忽然心中一動,對副使張茂道:「我領國書時,沒有親自觀看,倘口傳的話,與國書不同,如何能取信於人。這不誤了大事麼?」遂啟書看視,果與口傳不符,立即馳馬回京;時已午後,朝事已散。富弼直叩宮門,請求朝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