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全球通史    P 113


作者:阿諾斯
頁數:113 / 430
類別:西洋古代史

 

全球通史

作者:阿諾斯
第113,共430。
這種迫害同西方的情況相似,僅限于佛教機構和僧侶,並不包括普通信徒。結果,就中國文明的全面發展而言,佛教的介入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的確,佛教對中國的哲學、玄學、藝術和文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它並不象基督教改造了歐洲社會那樣,從總體上改造了中國社會。

最後,應該指出,雖然佛教是當時中國最有影響的外國宗教,但決不是唯一的一個。這塊適應佛教的自由土地也適應其他宗教,魯賓的經歷可清楚地說明這一點。魯賓是一位聶斯脫利派教徒,中國人稱他為阿羅本。他于公元635年到達後朝,受到了皇帝的接見。



  
皇帝下令將他的書譯成中文。由於這位使者及其信仰給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皇帝頒佈了下列敕令:

「道」一般真理或宗教的道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世上聖人不止一個。教義也隨國家的不同而變化,它們給全人類帶來好處。阿羅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他來自遙遠的大秦羅馬帝國,從那裡帶來了他的偶像與經籍,在我們京城傳播。

經檢查我們發現,他的教義深刻而又溫和;經研究我們發現,他的原理着重強調好的、重要的東西。他的說教簡潔,推論合理。這樣的宗教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特允許它在我們帝國自由傳播。

在其統治的最後一個半世紀中,唐朝統治者面臨一個王朝衰落時通常遇到的種種問題。帝國開支超過稅收。同樣,人口增長大於土地供給,農民家庭不再能分得小塊土地。「均田制」被破壞,富貴人家再次搜刮農民,擴大其地產。

由於稅收制是以人頭稅為基礎,因此,支付不斷增長的帝國開支的捐稅負擔,都落在農民頭上,而這時農民佔有的土地正在減少。



  
政府作出的反應是日漸把人頭稅改為土地稅。這雖使稅收增多,卻無法阻止自由農民人數的下降。這一下降意味着自衛軍和徭役方面的人力資源相應減小。帝國防衛日益依靠外國僱傭軍和邊境地區的「蠻族」部落;這些人遠沒有過去的自衛軍可靠。

所以,751年,中國軍隊在南部的雲南和中亞的怛邏斯均遭失敗。後一戰役尤為重要,因為它使勝利者穆斯林阿拉伯人能夠讓曾是佛教的最早據點之一的廣大地區,開始皈依伊斯蘭教。

唐朝皇帝又設法繼續維持了一個半世紀的統治,但這是一個形勢不斷惡化的時期。京城不適當的刺激性的奢侈生活,加之連續的乾旱和普遍的饑荒,使許多省份發生叛亂。朝廷雖得到了地方軍事首領和邊境地區各「蠻族」部落的援助,但這些人很快就擺脫朝廷的控制,無視皇帝的命令,為爭奪注定滅亡的朝廷的繼承權,相互之間展開了鬥爭。結果,907年,一位叛軍首領廢黜了唐朝末代皇帝,洗劫了長安城。

此時帝國已四分五裂,開始了為時半個世紀的所謂的「五代」時期。最後,一位有才幹的軍事將領重新統一全國,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宋朝。宋朝同唐朝一樣持續了大約三個世紀960-1279

應該指出,唐、宋之間僅相隔短短半個世紀的分裂,已成為中國以後歷史的模式。國家再也沒有象在漢朝崩潰以後那樣,經歷長達數世紀的混亂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國文明規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長期分裂的狀態。如果帝國的統一被西方的多種多樣的變化所取代,或許這一文明會變得更富有革新精神,更具有創造力。

這只是歷史上必須加以思索的一個「如果」。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中國人自己認為分裂和隨之而來的混亂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話說道:「猶如一個天空不能有兩個太陽,中國不能有兩個國家或兩個皇帝。」

三、宋朝的黃金時代

同漢朝和唐朝統治者相比,宋朝皇帝在對外關係方面顯然十分被動。他們並沒有發動大的戰役,恢復帝國在歐亞大陸中心地區的疆土。相反,宋朝第二任皇帝只想從遊牧民控制下收復北京和長城之間的領土,但他卻慘遭失敗。他的繼承者便放棄了對這一地區的要求,甚至每年向遊牧民「送禮」,這實際上是變相的納貢。

因此,宋朝從未收復滿洲的東北領土,也沒收復西北領土;而西北地區可提供到達西方的陸上通道。

這是宋朝一個致命的弱點,它使遊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禮」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當宋朝皇帝輕率地試圖收復東北領土時,災難降臨了。來自滿洲北部的新入侵者,擊敗了在東北地區居統治地位的遊牧民,宋王為之鼓舞,決定收復此地。他利用這一表面上的機會,派兵進入滿洲。

結果,非但沒有輕易取勝,反而慘遭失敗,從而導致了中國北部大規模的入侵。宋朝防禦土崩瓦解,朝廷只得留在中國中部的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因此,宋朝的後半期,即從11271279年被稱為「南宋」。前半期,即9601127年被稱為「北宋」。

宋朝最初未能收復邊沿諸省,後來又丟失了北半個中國,這遭到中國後來歷史學家的嚴厲譴責。這種批評雖不可否認,但中國文明有許多方面在唐、宋幾個世紀中達到頂峰,這也是事實。文化領域尤其如此。在這幾個世紀中,出現了佛教經文和儒家經典的大百科全書;許多學者撰寫的各朝歷史內容全面;偉大的詩人和藝術家的傑作大批湧現;寫在書卷上的書法藝術同繪畫一樣受到高度評價;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樣薄,一樣透明;印刷術的發明價值連城,被利用來複印和發行大禮佛經:科學技術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進展(見第十二章
第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