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全球通史    P 405


作者:阿諾斯
頁數:405 / 430
類別:西洋古代史

 

全球通史

作者:阿諾斯
第405,共430。
與法屬西非和英屬西非順利過渡到獨立截然不同,比屬剛果經歷了一場痛苦的、代價高昂的鬥爭,卷入這場鬥爭的不僅有比利時和剛果各派,還有一些大國。比利時人嚴格的家長式統治是這一災難的一個根源。雖然比利時官員常常開明地採取促進經濟發展和技術訓練的措施,但他們卻不允許非洲人有政治訓練的機會,也不允許常住非洲的比利時人有這方面的機會。土著中受過教育的傑出人士為數極少且缺乏經驗,而部族間的結盟和競爭仍然很突出。

這就是剛果對面的法屬殖民地獲得自治時剛果的形勢,法屬殖民地獲得自治激起了剛果人對歐洲統治的潛在敵意,使自詡有不止一個地區的追隨者的剛果唯一的領導人帕特裡斯·盧蒙巴嶄露頭角。由於他用激進的、全國性的方法來解決剛果獨立問題,他不僅在各地的泛非主義者中,而且在本國贏得了大量的追隨者。



  
1959年初,在民族主義暴動已震撼剛果之後,比利時人草率決定,他們可通過允許自由選舉和立即獨立來最有效地保護他們巨大的經濟利益。其結果無疑是發生衝突和混亂。盧蒙巴成為第一任總理,但他發現,他只有依靠比利時軍官和文官的幫助才能統治這個國家。一些土兵起來造反,反對比利時軍官,襲擊白人的事件在全國各地發生。

同時,乘機報宿怨的部落之間也爆發了戰爭。最嚴重的是,由於當地非洲政治家和比利時礦業集團結成邪惡的聯盟,礦藏資源豐富的加丹加省實際上脫離了剛果。不斷擴大的混亂狀態迫使比利時政府重新進行考慮,將其軍隊派回要寨和飛機場。

當蘇聯在支持剛果人反對帝國主義恢復其統治的幌子下威脅要進行單方面干涉時,冷戰已降臨。面對非洲將出現朝鮮式形勢的前景,聯合國承擔了用主要由非洲人組成的國際部隊來維持剛果秩序的責任。經過數月的暴亂之後,秩序似乎有了一定的恢復,不過,盧蒙巴和聯合國秘書長達加·哈馬舍爾德卻為此犧牲了;盧蒙巴被加丹加分裂主艾分子暗殺,哈烏舍爾德在肩負調解使命訪問剛果時因飛機失事而罹難。



  
其時,在大陸另一邊的東非,由於氣候宜人的高原上有着白人移民,民族主義事業遭到了非常頑固的抵抗。在肯尼亞,由於白人移民佔據了大部分最好的耕地,非洲人和白人移民之間的衝突尤為劇烈。這導致了「茅茅」起義,「茅茅」是由吉庫尤部落成員組成的秘密的恐怖主義團體。白人移民在許多孤立的農場上被殺死,不過,許多拒絶參加起義的吉庫尤人也遭到了屠殺。

在戰爭結束前,茅茅中有近7000人被殺死,83000多人被監禁,更多的人被關在臨時收容所裡。這次起義雖致使雙方都犯了令人作嘔的暴行,但確迫使英國人承認,企圖在西非執行一種和解政策而在東非卻推行一種強硬政策是無用的。因此,他們釋放了吉庫尤人的傑出領袖喬莫·肯雅塔。肯雅塔曾在倫敦受過教育,著有研究吉庫尤人傳統生活的論著,因涉嫌同情茅茅起義而被捕入獄,儘管他的通敵罪實際上從未得到證實。

這時,他被釋放了,並象恩克魯瑪一樣在大選中贏得了多數選票,于1963年獲準成為總理。同一年,肯尼亞在內羅畢為獲得渴望已久的自由而舉行的慶祝活動中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在鄰近的烏干達,由於以往不許白人占用土地,問題要簡單些,烏干達于1962年和平地獲得自由。坦噶尼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是德國的領地,1922年成為英國的託管地,它的兩個地區——盧旺達和烏隆迪則成為比利時的託管地。1962年,這三個地區都獲得了獨立,在這一轉變中,坦噶尼喀的朱利葉斯·K·尼雷爾起了關鍵的作用。

1953年,中非聯邦在坦噶尼喀的南面建立,它包括南羅得西亞、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儘管聯邦成立則聲稱以「種族合作」為目的,但它卻危機重重,不斷發生暴亂,其根本原因是30萬歐洲人在政治和經濟上統治着900多萬非洲人,這些歐洲人大多居住在南羅得西亞這一與南非共和國北部邊境接壤的自治區裡。民族主義運動在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取得了很大進展,1962年,這兩個地區都獲得了由非洲總理當政的自治。由於南羅得西亞不願跟着這樣做,拒絶給非洲人以投票權,聯邦已不可能存在下去,遂於196411日解散。

這一年年底,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分別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贊比亞和馬拉維。

於是,鬥爭的中心轉移到南羅得西亞即現在所稱的羅得西亞,在那裡,占多數的黑人要求有投票權。倫敦政府尋找一種旨在逐步給非洲人以選舉權的折中辦法。占少數的白人堅決反對,1965年,南羅得西亞在伊恩·史密斯總理領導下拒絶了英國人的統治,到1970年成為完全、正式獨立的國家。新成立的羅得西亞的憲法規定,23萬白人在議會中享有50個席位,而450萬非洲人只有16個席位。

史密斯在解釋這一差異時說,60年前,非洲人是「穿獸皮四處遊蕩的野蠻人」,他們雖然取得了一些進步,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