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東渡記    P 4


作者:方汝浩
頁數:4 / 240
類別:古典小說

 

東渡記

作者:方汝浩
第4,共240。
這道者遊方海上,遍謁村中,到得這惺惺裡,卻遇著卜公平老者正產一男,生下來渾渾沌沌,夫婦心情不喜。見了道者入門,忙延他上坐,乃問道:「師父何方來的?何姓何名?有何道術?」道者答道:「小道邊海人氏,法名梵志,只因指甲修長,人都呼我『長爪梵志』。若論道術,有呼風喚雨之能,倒海移山之法,只因我兩教雙修,又好些旁門外術,故此未成正果。昨游海岸,到得貴村,見有毫氣漫空,卻從善人居屋上出,知必有好事在門,因此來一則抄化,一則訪賢。」卜老答道:「正是。日前我族間生一子,清標雅緻,只是略有些瘦弱。我也產了一個兒郎,卻渾渾沌沌,似一個頑鈍之子。不知這是何說?」梵志笑道:「小道善醫調,管你這瘦弱的強壯,懞懂的聰明。」卜老大喜,便留在家供養。

一日遍會裡中親友,各捐金錢,蓋造一庵,名喚惺惺庵。怎喚做惺惺庵?只因裡喚惺惺,使就庵同其裡。惺惺之義,實乃方寸一竅通靈。這梵志住在庵中,依方調治,這頑鈍之子日益昏蒙,那瘦弱之男尤然憔悴。



  
心下思量良藥,卻好正行海上,尋取仙方,遇著一個道童,行走到來,向梵志稽首。梵志問其來歷。道童卻是蜃氣蔽了靈機,不能應變,便把笑和尚指為師,說道:「自幼出家隨僧,迷失父母籍貫。」梵志見其伶俐,乃留在惺惺庵,收為弟子,教他些障眼幻法。

這道童卻也心地聰明,都是妖蜃邪魔在腹,那移變幻甚精。梵志一日見醫兩子不效,久住意懶心灰。又見道童法術倒比師高妙幾倍,思量攜了徒弟遠去遊方,又恐笑和尚來尋道童。於是心生一計,對道童說道:「你隨我日久,學法頗精,但你師父來尋不便。

我與你且離此地,前往別方修行。只是這卜老等愛厚未酬,二老之子藥醫不效。我欲小試一法,使他不疑不怪,方與汝去。」道童答道:「師父要行何等之法?」梵志道:「必須把他兩個小子病根除去,得些金寶謝他,方纔快樂。」道童道:「這有何難廣卻好兩個雀兒在屋檐飛躍,道童把氣一吹,那雀兒頃刻跳下地來,變化兩個孩子。一個肥胖胖,跳鑽鑽;一個俊聰聰,伶俐俐。道童喝道:“速去遮瞞了來。」只見二雀變的孩子飛空去了。

梵志喝采稱妙。他卻也就念動咒語,平地下裂一穴,擁出金銀無數。

師徒正笑間,只見庵門外,一個漁父,一個卜公平,同着三五會友,笑嘻嘻進庵來,見了梵志師徒,又見滿地金銀,這幾個人利慾心動,你搶我袖,便忘了親友情分,几乎爭毆起來。搶奪了一會,去的去,留的留,漁父與卜老方纔稱謝梵志道:「師父好妙劑,好藥方!兩家孩子俱病癒,就如換了個人一般。不是師父建此庵,我們怎得這許多金寶屍梵志隨答道:“正是。小道久在貴地,多承供養,無因報答。

天教二位令郎病癒,且賜許多金銀,足以酬謝列位高情。今日良辰,欲要攜徒前往名山洞府,訪拜高賢。」眾人苦留。梵志只是要行。

留的是金銀,動了眾人心。梵志當時拜辭了眾老,攜着道童前去,又恐笑和尚趕徒弟,乃留下一種幻法。他怎知道童妄說舊禪師,幻法空留遺笑柄。梵志與道童偽弄的機巧,不但使人喜喜歡歡離別,且令眾老各各忘義搶爭。



  
後人有嘆利慾動人世法障眼一詞,乃是《沁園春》詞曰:

世道堪嗤,利名可知。金銀未見,甚契闊情愛,抖然物慾,動心貪痴。那顧親朋,爭少攘多,恨力綿勢弱,一腳踢倒道心思。且遂卻,我眼前富有,管甚奸欺!

按下梵志攜着道童離惺惺裡前行。且說尊者,白道場圓滿,國王賞賜了漁父,把舍利於建塔安瘞了。一日朝會大眾,只見丹陛之前,尊者立地,口稱辭王東遊行度。國王問道:「子欲行度,當於何所?」尊者答曰:「臣僧隨方而化,因類而度,無有成心,安有預所?」王曰:「汝試說明,予因知汝去向。」尊者把慧眼一觀,乃答曰:「臣僧行度,多在東方,去來有日,願王保愛聖躬,毋忘調攝。」國王首肯。於是尊者稽首辭王,收拾衣鉢,擇日啟行。當時門下有四個徒弟,尊者只欲帶一個隨行,乃設一問難以試。

卻將手內數珠,喚四徒近前,說道:「汝等隨吾日久,個個體愛,但東行不能俱隨,欲同一個外游。今以禪機為試,汝等說是何物。」當時一徒名喚元湛,答道:「師父手中卻是數珠兒。」一徒名喚元同,答道:「師父手中卻是菩提子。」一徒名喚元空,答道:「師父手中卻是念頭兒。」一徒名喚元通,答道:「師父手中卻是不忘佛。」尊者聽畢,乃令三徒侍奉香火,共守常住,只帶元通一人隨行。三徒不樂。

尊者道:「汝等三人不須懷慍,後有繼吾東度僧人,汝等因緣,終成再劫。」三徒各各惟命。至期良辰,乃辭朝及諸宰職並僧俗人等,出了國門,望東前進。後有五言八句讚歎尊者東度勝舉。

詩曰:

世俗染多迷,何獨東印度。

各具明鏡檯,苦被紅塵誤。

尊者大慈悲,指引光明路。

願佛一朝新,而無有恐怖。

九九老人讀記,有七言八句贊功德。

詩曰:

莫言東度事荒唐,縛魅驅邪正五常。

悖理亂倫歸孝悌,移風易俗樂羲皇。

格心何用弓刀力,化善須知筆舌強。

更有虔誠勤禮拜,敬天敬地敬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