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東渡記    P 43


作者:方汝浩
頁數:43 / 240
類別:古典小說

 

東渡記

作者:方汝浩
第43,共240。
果滿菩提園,葉開世界起。

卻說三王子菩提多羅,正名開士,非他凡等,乃是初祖達摩大師。般若多羅便是二十七祖。般若尊者既以大法付達摩祖師,祖師因問尊者說:「弟子得法後,宜化何國?」尊者答日:「汝得法後,俟吾滅度六十餘年,當往震旦國闡化。」祖師曰:「彼有法器,堪繼吾宗,千載之下,有留難否?」尊者答曰:“汝所演化方,得菩提者,不可勝數。



  
吾滅度後,彼有劫難。水中文部,善自降之。汝至時,南方不可久留。聽吾偈曰:

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淒淒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尊者說偈,一日呼達摩近前,復演八偈,皆預為訐言。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人目。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


  

當時眾信收了舍利,建塔安瘞。達摩祖師自尊者示寂,乃于國中尋得一清寧觀宇,在內面壁而坐,按下不提。卻說元通自受了不如密多尊者度語,回國閉關入定多年,被祖師彈關四下,不言而去。一日關內有聲。

左右行者忙啟關,只見元通開眸問道:「誰到此動吾關門?」行者答道:「有三王殿下到此,手彈關門四下。」元通道:「曾說何話?」行者道:「不言而去。」元通合掌道:「善哉!善哉!吾師昔日示寂,已盡言矣,吾豈忘失?」行者便問師尊:「這是何意?」元通答曰:「吾昔年遠隨吾師東行,化緣普度,一路根因緣識,尚有未盡變化。乃今閉關,非示寂忘卻前因以遺後也。

正為了明此緣,尚留世法。殿下之四彈關門者,教吾不忘四緣不了之因也。」行者聽得,又問師尊哪四緣。元通答道:「汝等只知出家雖然是了生死大事,哪裡知道是報四重大恩。」行者問道:「何謂四重大恩,我等不解。」元通答道:「人生在世,要知天地蓋載之恩,日月照臨之恩,皇王水土之恩,父母養育之恩。若不知報此四重大恩,出家何用?」行者道:「我等出家唸佛修善,就是報恩。」元通道:「這雖是,未盡為是。」行者道:「如何方盡了是?」元通答道:「只要莫使人說我等不忠君王,不孝父母,只要我等苦行實修,要完全了這』忠孝『二字。」行者聽了,合掌稱讚。又問道:「師尊,殿下彈關,豈止這四重大恩一件,卻還有他意否?」元通道:「四彈之意,四事之教我者頗多,非汝等所知。我自收拾于不言不知之境,所以殿下不言,正謂他不言之教耳。」元通言畢,依舊閉目入定。左右行者仍閉關門。

這元通哪裡是入定為自己成就功行,卻乃為東行完了未結之局。四彈之教,他卻推廣到「四里」身上,說:「我當初隨師到靈通關,說破了那雨裡霧四人。彼時雖開度了他,只恐他們尚未盡化,流蕩着在不明人心地。我如今只得神行遠近道路村落,把個寡慾廉靜四德,變更這』四里『心情,方為不滲漏的功德。」只這一片心性,假作閉關,乃神遊道路,卻來到昔日惺惺裡中,見卜漁父、卜公平已故。漁父之子,得了笑不老靜定之方,弱體複壯。卜公平之子,只因他父刻薄,不明心地,雖得了靜定功夫,卻又時作時輟,那刻薄舊病兒尚然未改。既故了,留害其子,蒙然愚昧。

況又是那奸巧海蜃輪迴化生。元通神遊到得裡中,雖說是神遊,他卻不是凡人陰魂,乃是久修和尚,陽神顯化有形。這愚昧之子雖然頑冥不靈,卻因其父在日,得僧普度微力,偶發一念,與漁父之子說道:「往劫真僧將復至此,當修齋供以待。」漁父之子信其言,乃設齋供。

次日,果有一僧到門。卜家大小都說:「獃子說話,今日如何奇中?」漁父之子見和尚進門,便把獃子話向元通和尚說道:「我家有一個愚昧之人,卻說了一句奇中話,今日果驗。」和尚問道:「何言奇中?」答曰:「他說道:』往劫真僧,將復至此,當修齋供以待。『今日師父到來,想是前因。」和尚笑道:「果是前因。」漁父之子乃問道:「師父法號?從何方來?」和尚答道:「山僧無號,只以和尚稱便是。-若問我何方,也無定處。且問施主何姓何名?」漁父之子答道:「小子姓卜名垢,這是我族弟名淨。

曾聞先世有聖僧過,度脫父老輩。不知師父到此何事?」和尚答道:「山僧有未了之願欲完,路過到此,因而化緣。」卜垢道:「已設下齋供,請師父少留一飯。」卜淨見了,卻又昏昧,問道:「和尚哪裡來的?因何留他齋飯?」卜垢笑道:「真是愚頑!早時說的,此時如何便忘?和尚道:「闇昧覺照反覆,俱從未淨根因。」卜垢問道:「師父,根因何在?」和尚乃合掌,口誦一聲」彌陀佛「!那卜淨也隨着和尚,口唸了一聲,便破愚頑而啟慧,開昏昧而成聰,乃向和尚稽首道:“小子生來黯昧,惟知饑索食、寒索衣,不知天高地厚,安識古往今來?今聞師父一聲佛號,便似幽谷見天,寒霜遇日。往昔根因,從此識也。」和尚道:「你既識了根因,能歸淨業,行行不昧,真如自成正覺,若忘彌陀正念,恐又復障礙。」卜淨稽首禮謝。

後有讚歎一聲佛號頓開愚蒙小讚:

佛即是心,無心佛在何處?心即是佛,有心佛又非真。有有無無,何處是佛?只在那一聲感應,便啟愚還覺;又恐定靜不常,昏愚復昧,所以千聲萬句,唸唸叫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