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清史稿 下    P 533


作者:趙爾巽等
頁數:533 / 575
類別:歷史

 

清史稿 下

作者:趙爾巽等
第533,共575。
光緒七年七月,以棍噶紮拉參在烏梁海達彥地方收撫哈薩克,擅殺頭目柯伯史之子,諭錫綸飭棍噶紮拉參即回籍。八年,俄人議重劃科、塔中俄之界,欲占哈巴河一帶。科布多參贊大臣清泰等奏:「俄人數百名突至哈巴河。查新條約內,奎峒山即阿爾泰山。任其勘改,實有關礙。」八月,阿爾泰左翼散秩大臣等復呈清泰等以「前次界劃烏梁海西北境侵佔已多,此次若再占哈巴河,蒙民無地自容,誓死不能退讓」。諭清安、額爾慶額會商金順、昇泰妥籌。九年,額爾慶額偕參贊大臣昇泰先期馳赴塞上,察邊塞衝要,辨山川主名。以棄哈巴河、奎峒山二要地烏梁海、哈薩克之眾均無所依,與俄官抗爭,相持兼旬,改以哈巴河以西阿拉喀別河為界,得展地百三十餘裡,分道安設新界牌博。既竣事,額爾慶額又繞北山道大彥淖爾安插烏梁海兩翼部落,以和裡木圖河、雅瑪圖、喲洛圖、西里布拉克為夏季遊牧,以罕達蓋圖河、塔裡雅圖、青格里河、烏龍古河為冬季遊牧,而哈巴河仍由塔城置戍。以金順奏,諭阿爾泰山烏梁海屬一帶遊牧地方,請飭棍噶紮拉參交回安插蒙民。十二年七月,以沙克都爾紮布等奏,復催棍噶紮拉參將徒眾仍回塔城。十三年,諭劉錦棠等於新疆擇安插棍噶紮拉參之地。十五年二月,劉錦棠奏移棍噶紮拉參徒眾於庫爾喀喇烏蘇屬之八英溝,讓還科布多借地。承化寺就近所招徒眾,聽留居其寺哈巴河一帶。塔城自借地以來,即已派兵駐守,未便委去,俾俄人得乘便南下,從之。十八年六月,沙克都爾紮布、額爾慶額、魁福會勘,奏哈巴河借地暫難歸還,以塔城兩次分界後,蒙、哈不敷分住,請將借地展緩三年交割。烏梁海困苦,擬令塔城哈薩克酌給牲畜,並籌安插逃戶,派兵駐守,允之。其後科城屢請收回哈巴河,塔城爭之,迄未決。
二十六年,邊防戒嚴,參贊大臣瑞洵檄烏梁海每旗挑兵二百名,半馬牛步,駐防本旗。事定,撤之。以烏梁海各旗保護俄商貨物,安全遊牧,一再請獎。二十九年閏五月,予烏梁海左右翼散秩大臣額爾克、舒諾三音博勒克均頭品頂戴,左翼總管倭齊爾紮布、桑敦紮布、右翼總管棍布紮布、瓦齊爾紮布均二品頂戴,左翼副都統察罕博勒克亦予獎。二十九年,塔城以哈巴城地交還科城。三十年五月,改設科布多辦事大臣駐阿爾泰山,以錫恆為之,仍駐承化寺。三十二年七月,定阿爾泰練陸軍馬隊一標、砲隊一營,設哈巴河防營委員,及沙紮蓋台至承化寺馬撥十六處,每處設蒙古馬兵五名,馬十匹。開辦承化寺、庫克、呼布克木、哈巴河四處屯牧,建城署房屋,撥常年經費十三萬兩,開辦經費三十一萬兩有奇。十二月,是部七旗劃隷阿爾泰。三十四年四月,錫恆奏停辦布倫托海上渠,下渠距水較近,擬再試種一年,克木奇官屯暫撥民辦。宣統三年二月,署辦事大臣延年奏開距承化寺七十里之紅墩渠,安插農民。下部知之。
地兼耕牧,有礦,有鹽。是部有佐領七,副都統暨左右翼散秩大臣均兼一旗總管。卡倫自再劃界後,南起右翼散秩大臣旗之阿拉克別克,而北曰阿克塔斯,又東北曰克雜那阿斯,曰薩斯,曰呼吉爾圖布拉克,曰烏松呼吉爾圖,轉東曰胡布蘇,訖羅蓋布,東北至左翼散秩大臣旗之霍洞淖爾止,凡八卡倫。山之著者:西吉克圖山、荄拉圖山、霍穆達山、哈喇溫爾常山。水之著者:察罕西魯河、薩格賽河、薩克布多河、青格里河、額爾齊斯河。
阿爾泰淖爾烏梁海,在科布多之西北,東唐努烏梁海,南阿爾泰烏梁海,西與北均俄羅斯。


  
初屬准噶爾。乾隆二十二年九月,賽音諾顏紮薩克貝勒車木楚克劄布招撫阿爾泰山烏梁海。有特勒伯克紮爾納克者,阿爾泰淖爾之烏梁海宰桑,攜屬至。詔車木楚克紮布定貢賞例,宣示德意。十二月,授阿爾泰淖爾烏梁海宰桑特勒伯克等為總管。二十三年秋,烏梁海總管阿拉善、恩克等叛,車木楚克紮布剿阿拉善等,就擒。恩兄竄哈屯河,冬,擒之。尋定是部為二旗,各設總管一,歲貢貉皮如例,隷科布多參贊大臣。道光中,查邊之政漸弛,俄人始築城於是部之吹河,我查邊界鄂博者往往不至其地。


  
鹹豐十年,定西疆界約,俄國畫界清單遂將是部包去。同治六年七月,科布多參贊大臣廣鳳等奏俄雅什達喇城衙門給阿爾泰淖爾兩旗總管文,言阿爾泰淖爾、綽羅什拜、巴什庫斯、吹河均系俄羅斯遊牧。如有人言系中國遊牧,拿送俄城。又俄人來綽羅什拜地方伐木,已飭總管察罕等善言開導,靜候兩國分界大臣將疆界議定換約,立界後,再按照所分界限遵行,此時不可伐木蓋房,致滋事端。時俄國官兵執去我查閲哈屯河紮薩克紮那紮布及台吉差官、蒙古員兵等,阻我查邊道路,稱是部遊牧為俄國地面,不許中國人往來。十月,阿爾泰淖爾總管莽泰等報俄官取莽泰旗下一百四十餘人及總管察罕旗下二百四十餘人手印。九月,明誼、錫霖、博勒果索與俄分界大臣照議單勘分西界,是部地遂非清有。初議遷是部誠心內附者於卡內,而總管莽泰等言兩旗人丁祈全入卡內住牧。廣鳳等諭以「所被俄國分去地面舊住人丁,隨地歸為俄國,務令安居故土,各守舊業,立界後斷不致仍前擾害」。隨令莽岱等出卡回牧,並內徙之議亦輟。
是部有佐領四。 列傳三百十二  籓部八
○西藏
西藏,禹貢雍州之域。漢為益州沈黎郡徼外白狼、樂土諸羌地。魏、隋為附國、女國及左封、昔衛、葛延、春桑、迷桑、北利、模徒、那鄂諸羌地。唐為吐蕃,始崇佛法。既而滅吐穀渾,盡臣羊同、黨項諸羌,西鄰大食,幅員萬餘裡。唐末衰弱,諸部分散。宋時朝貢不絶。
元世祖時,置烏思藏、納裡、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仍置管民萬戶諸官撫輯之。以吐蕃僧帕克斯巴為大寶法王、帝師,嗣者數世。弟子號司空、國公,佩金玉印者甚眾。
明洪武年,以攝帝師納木嘉勒藏博為熾盛佛寶國師,給玉印。置烏斯藏指揮司及宣慰司、招討司、萬戶諸官,多沿元舊,以元國公納木喀斯丹拜嘉勒藏等領之。尋改烏斯藏為行都指揮司,以班竹兒藏為烏斯藏都指揮使,自下皆令世襲。未幾,改烏斯藏俺不羅衛為行都指揮司。永樂中,增置烏斯藏牛兒宋寨行都指揮司及必裡、上工卩部二衛,復分封番僧為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闡教王、闡化王、輔教王、贊善王、護教王,凡八王,比歲或間歲朝貢。宣德、成化間,又累加封號。其地有僧號達賴喇嘛,居拉薩之佈達拉廟,號前藏;有班禪喇嘛,居日喀則城之紮什倫布廟,號後藏;番俗崇奉又在諸番王之上。西藏喇嘛舊皆紅教,至宗喀巴始創黃教,得道西藏噶勒丹寺。時紅教本印度之習,娶妻生子,世襲法王,專指密咒,流極至以吞刀吐火炫俗,盡失戒定慧宗旨。黃教不得近女色,遺囑二大弟子,世以呼畢勒罕轉生,演大乘教。呼畢勒罕者,華言「化身」。達賴、班禪即所謂二大弟子,達賴譯言「無上」,班禪譯言「光顯」。其俗謂死而不失其真,自知所往,其弟子輒迎而立之,常在輪迴,本性不昧,故達賴、班禪易世互相為師。其教皆重見性度生,斥聲聞小乘及幻術小乘。當明中葉,已遠出紅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