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亞里斯多德傳    P 153


作者:亞里斯多德
頁數:153 / 164
類別:傳記

 

亞里斯多德傳

作者:亞里斯多德
第153,共164。
亞里士多德的這個思想,表明他認為藝術不僅僅是模仿自然,而且要超越自然。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不是簡單地再現生活,而是比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模仿不是用藝術形式簡單地再現事物的感性現象;相反,它必須表現事物內在的真實。藝術有權利也有責任把事物理想化。比如音樂服務,亞里士多德認為有四重目的:娛樂、道德教育、養性、淨化。每一種藝術都可有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但僅僅是娛樂就顯得不夠,娛樂不是最終目的。然而其他三種效果只是當藝術作品體現並說明了藝術普遍有效性的特殊規律時才產生。
關於淨化,被說成是憐憫和恐懼情緒的解脫,它在關於悲劇的定義中說成是悲劇的效果。這是要從一種倫理學和美學的意義上去理解的;當這種解脫伴隨著一種快感時,這些憐憫和恐懼情緒就得到補償和緩解。亞里士多德是從當時的醫學中獲得感情淨化這一概念的,並把它應用於自己的理論。他對詩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智者①的理論,特別是高爾吉亞②提出的修辭學理論。但亞里士多德並不是跟在智者派後面亦步亦趨,而是遠遠超過了他們。智者派對外邦民族習俗的觀察,是想動搖把本民族的習俗視為絶對正確的信念;亞里士多德是把歷史和人類學的事實作為知識來研究。他遠遠超出智者派的理論,對藝術理論的研究也比柏拉圖更富建設性。
①智者派,公元前5世紀中葉到前4世紀之間以傳授知識為職業的古希臘哲學家們的稱號。


  
②高爾吉亞(公元前483-前375)古希臘智者派哲學家、政治家,曾提出三個命題:1.什麼也不存在,什麼也沒有;2.即使存在著什麼,那也是不可認識的;3.即使是可以認識的,也還是不能夠把認識了的東西傳達給別人。在論證這些命題時,表現出他的極端相對主義和懷疑論觀點。著作有《論不存在或論自然》,現已失傳。


  
3. 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