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菊花與劍    P 2


作者:班尼迪
頁數:2 / 197
類別:文化

 

菊花與劍

作者:班尼迪
第2,共197。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書時,似乎並未從這種含義出發,而是以「菊」和「刀」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並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徵概括為「恥感文化」,認為它與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強制力在於外部社會而不在於人的內心。對於這些觀點,有些日本社會學者評價很高,認為表現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歷史學者則不同意,認為作者把特定時代、特殊社會集團的社會心理當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論上有非歷史的和超階級的缺點。評價雖然不同,影響很大則是事實。1951年此書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紹「日本學」名著的書中稱讚此書是現代日本學的鼻祖,是文化人類學者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②。1986年一篇綜述戰後日本研究狀況的文章列舉七種代表性觀點,說《菊與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種③。凡此都表明,此書影響至今不衰。
②《世界的日本人觀、日本學總解說》,自由國民社,1982年,第260頁。
③《日本人的自畫像》198622日號,副田義也的文章。轉引自《國外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


  
顯然,把這本書譯成中文是值得的。經瞭解我國解放前後均無此書中譯本,④乃決定動手翻譯。並參照了長穀川松治譯日譯本《菊と刀》,社會思想社,《現代教養文庫第16種》,昭和三十八年第36次印刷。英文原著者注照譯或照錄,日譯本注及中譯者的補註則分別加「日譯者」或「譯者」字樣。原著有鳴謝及索引,中譯本從略。


  
④ 此稿譯成後始見台灣黃道琳先生譯本,書名譯作《菊花與劍》,著者姓名譯作潘乃德,桂冠圖書公司,1974年初版,1985年第8版。定稿時曾稍加參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