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徐霞客遊記    P 10


作者:徐宏祖
頁數:10 / 338
類別:古典散文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宏祖
第10,共338。
武彞山為福建著名風景區,雖無特別的高峰,但山中奇景甚多,特別是武彞溪兩岸,除了有自然天成的石峰澗水外,還有懸棺這一人文景觀,記中所記之「架壑舟」即是船形懸棺。

徐霞客先是乘船沿溪而游,記敘了武彞山中36峰中之大部分山峰。



  
其記以溪水回曲為線索,几乎每曲都有不同景觀,然後登陸從山中行,對山中寺廟以及飛瀑林木都一一歷盡,遊記語言徐緩自然,行筆正如慢水行舟,十分舒暢。但本記似乎並無濃墨重彩之處,大概因其景色難分高下,難以取捨所致。

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616,這是徐霞客遊蕪山後入閩游的時間出崇安南門,覓舟。西北一溪自分水關,東北一溪自溫嶺關,合注于縣南,通郡省而入海。順流三十里,見溪邊一峰橫欹,一峰獨聳。

余吒而矚目感到吃驚而注目凝望,則欹者幔亭峰,聳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東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彞溪也。沖祐宮傍峰臨溪。余欲先抵九曲,然後順流探歷,遂舍宮不登,逆流而進。流甚駛,舟子跣行光着腳走路溪間以輓舟。

第一曲,右為幔亭峰、大王峰,左為獅子峰、觀音岩。而溪右之瀕水者曰水光石,上題刻殆dài几乎遍。二曲之右為鐵板嶂、翰墨岩,左為兜鍪móu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間有三孔,作「品」字狀。三曲右為會仙岩,左為小藏峰、大藏峰。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數孔,亂插木板如機杼。

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號曰「架壑舟」。四曲右為釣魚台、希真岩,左為鷄棲岩、晏仙岩。鷄棲岩半有洞,外隘狹窄中宏,橫插木板,宛然塒儏shījié恰似鷄巢中鷄棲小木樁。

下一潭深碧,為臥龍潭。其右大隱屏、接筍峰,左更衣台、天柱峰者,五曲也。文公書院正在大隱屏下。抵六曲,右為仙掌岩、天游峰,左為晚對峰、響聲岩。回望隱屏、天游之間,危梯飛閣懸其上,不勝神往。而舟亦以溜急不得進,還泊曹家石。

登陸入雲窩,排雲穿石,俱從亂崖中宛轉得路。窩後即接筍峰。峰駢pián並列附於大隱屏,其腰橫兩截痕,故曰「接筍」。循其側石隘,躋磴數層,四山環翠,中留隙地如掌者,為茶洞。洞口由西入,口南為接筍峰,口北為仙掌岩。仙掌之東為天游,天游之南為大隱屏。諸峰上皆峭絶,而下復攢湊,外無磴道,獨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為奇矯也。從其中攀躋登隱屏,至絶壁處,懸大木為梯,貼壁直豎雲間。


  

梯凡三接,級共八十一。級盡,有鐵索橫系山腰,下鑿坎受足。

攀索轉峰而西,夾壁中有岡介其間,若垂尾,鑿磴以登,即隱屏頂也。

有亭有竹,四面懸崖,憑空下眺,真仙凡夐xiòng遠隔。仍懸梯下,至茶洞。仰視所登之處,嶄然在雲漢。

隘口北崖即仙掌岩。

岩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長盈丈者數十行。循岩北上至嶺,落照侵松,山光水曲,並加入覽。南轉,行夾谷中。谷盡,忽透出峰頭,三面壁立,有亭踞其首,即天游峰矣。是峰處九曲之中,不臨溪,而九曲之溪三面環之。東望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環之。南望為更衣台,南之近者,則大隱屏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環之。西望為三教峰,西之近者,則天壺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環之。惟北向無溪,而山從水簾諸山層疊而來,至此中懸。其前之俯而瞰者,即茶洞也。自茶洞仰眺,但見絶壁干霄,泉從側間瀉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qì休息。

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

立台上,望落日半規,遠近峰巒,青紫萬狀。台後為天遊觀。亟辭去,抵舟已入暝矣。

二十二日登涯,辭仙掌而西。余所循者,乃溪之右涯,其隔溪則左涯也。第七曲右為三仰峰、天壺峰,左為城高岩。

三仰之下為小桃源,崩崖堆錯,外成石門。

由門傴僂而入,有地一區,四山環繞,中有平畦qí曲澗,圍以蒼松翠竹,鷄聲人語,俱在翠微中。出門而西,即為北廊岩,岩頂即為天壺峰。

其對岸之城高岩矗然獨上,四旁峭削如城。

岩頂有庵,亦懸梯可登,以隔溪不及也。第八曲右為鼓樓岩、鼓子岩,左為大廩石、海蚱zhà石。余過鼓樓岩之西,折而北行塢中,攀援上峰頂,兩石兀立如鼓,鼓子岩也。岩高亙亦如城,岩下深坳一帶如廊,架屋橫欄其內,曰鼓子庵。仰望岩上,亂穴中多木板橫插。轉岩之後,壁間一洞更深敞,曰吳公洞。洞下梯已毀,不能登。

望三教峰而趨,緣山越磴,深木蓊蓯wěngcōng其上。抵峰,有亭綴其旁,可東眺鼓樓、鼓子諸勝。山頭三峰,石骨挺然並矗。從石罅間躡磴而升,傍崖得一亭。穿亭入石門,兩崖夾峙,壁立參天,中通一綫、上下尺餘,人行其間,毛骨陰悚。蓋三峰攢立,此其兩峰之罅;其側尚有兩罅,無此整削。

已下山,轉至山後,一峰與貓兒石相對峙,盤亙亦如鼓子,為靈峰之白雲洞。至峰頭,從石罅中累級而上,兩壁夾立,頗似黃山之天門。級窮,迤邐至岩下,因崖架屋,亦如鼓子。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不之,至曲復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已盡。是岩在九曲盡處,重岩回疊,地甚幽爽。岩北盡處,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絶壁,壁間橫坳僅一綫,須伏身蛇行,盤壁而度,乃可入。余即從壁坳行;已而漸低,壁漸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止尺五。

坳外壁深萬仞。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盤旋久之,得度其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