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徐霞客遊記    P 39


作者:徐宏祖
頁數:39 / 338
類別:古典散文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宏祖
第39,共338。
東南眺朝帽峰之東,又分立一石,亦如接引,而接引則隱不可見;南眺疊龜、雙劍,俱若一壁迴環,無復寸隙也。下峰,從夾棧西山,循潭外南行,出雙鰲、明星、含龜之後,東視三峰,其背俱垂土可上。

舍而更南,東入即水簾之徑,逾疊龜、雙劍,即下振衣谷中之道也。更舍而南,見有道東上,知為寨頂無疑矣。賈勇而登,二里,西視疊龜、雙劍〔已在足下,始知已出水簾上。下視谷中,三面迴環如玦jué環形古玉器,一面有開口,惟北面正對龜峰、雙劍,〕其西有隙可通,然掩映不見所從。此南外谷之第一層也。



  
循崖端再上,已而舍左從右,則見東南岡上,亂石湧起,有若雙芝駢立,盤大莖小,下復並蒂,中有穿孔,其上飛舞成形,應接不暇。又上一里,既登一頂,復舍右從左,穿石隙而上,轉而東南行,其頂更穹然也。其北復另起一頂,兩頂夾而成峽,東南始於過脊,西北溢于水簾,山遂剖為兩界,而過脊之度其東南者,一石如梁,橫兩頂之間,梁盡而轟崖削起,決無登理。

踞脊上回瞰南谷,崩隤直下,不見其底,但見東西對崖,懸嵐倒翠,不知從何而入。此南外谷之第二層也。

久之,覓路欲返,忽見峽北之頂,有石如鑿級自峽中直上者,因詳視峽南石上,亦復有級如之,始知其路不從脊而從峽也。蓋其寨為昔人盤踞之處,故梯險鑿空,今路為草沒,而石跡未泐lè裂開。

遂循級北下峽中,復自峽攀級北上,一里,復東登再高處,極其東南,則恍與接引比肩,朝帽覿相見面矣。

惟朝帽東離立之石,自隱不見,而朝帽則四面孤懸,必無可登。而接引之界于其中者,已立懸脊之上,兩旁俱轟石錯塊,不特不僅僅是下不能上,即上亦不能下。

其北下之谷即棋盤,其南下之谷即朝帽南來之脈所環而成者,亦不知其從何而入。

此南外谷之第三層也。


  

〔獨西無外谷。乃絶頂之北,東分為圍屏、城垛,西分為鸚口;然其異,下仰則穹然見奇,上瞰反窅yǎo深遠絶難盡也。〕時日色已暮,從絶頂四里下山。

東向入至雙劍、疊龜之下,見有路可入水簾洞,第昏黑莫辨,亟逾嶺入方丈焉。

二十二日晨起,為貫心書《五緣詩》及《龜峰》五言二首、《贈別》七言一首。晨餐後,復逾振衣台,上至疊龜峰之下,再穿一綫而東,復北過四聲谷。蓋四聲谷之壁,有一隙東南向,內皆大石疊架,若累級懸梯,便成樓閣,可通西北。而出其西北為摩尼洞,正下臨方丈,平挹yì觀音、淨瓶、獅子諸峰。

遂下嶺,西南循外谷入水簾洞。

其處三面環崖,回亙自天,而北與龜、劍二峰為對,泉從崖東飄墜,飛珠卷雪,為此中絶勝。

〔蓋龜峰巒嶂之奇,雁宕所無,但只有詘qū屈曲水觀耳。此谷獨飛珠卷雪,在深谷尤異。但其洞雖與泉對,而窪伏崖末為恨。顧其危崖四合,已可名洞,不必以一窟標舉也。時朔風舞泉,游漾乘空,聲影俱異。霽色忽開,日采麗崖光水,〕徘徊不能去離開。久之,再飯于寺,別貫心行。

仍從崖棧西出,十里,排前。五里,過狀元橋北之分路亭,其南路乃由橋而至黃源窯者,從其西行十五里至留口,暮涉其溪。溪西即為貴溪界,其溪自黃源來,至此入大溪,而市肆俱在溪西,乃投宿焉。自排前至留口,回望龜峰,只見朝帽峰儼若一羊角插天,此西向之望也,與弋陽東面之望不殊纖毫,第此處轉見一石人亭亭在旁更為異耳。

二十三日晨起,渡大溪之北,復西向行,八里,將至貴溪城,忽見溪南一橋門架空,以為城門與卷梁皆無此高跨之理。執途人而問之,知為仙人橋,乃石架兩山間,非磚砌所成也。大異之,即欲渡,無樑。亟趨二里,入貴溪東關,二里至玉井頭,覓靜聞于逆旅,猶未晨餐也。亟索飯,同出西南門,渡溪而南即建昌道矣。為定車一輛,期明晨早發,即東向欲赴仙橋。逆旅主人舒龍山曰:“此中南山之勝非一。由正南門而過中坊渡一里,即為象山,又名掛榜山,乃陸象山宋代著名理學家之遺蹟也,仰止亭在焉。

其西南二里為五面峰,上有佛宇,峰下有一綫天,亦此中之最勝也。其南一里為西華山,則環亙而上,俱仙廬之所托矣。其北二里為小隱岩,即舊名打虎岩者也。

出小隱二里為仙橋,乃懸空架壑而成者。

此溪南諸勝之概也。

然五面峰之西,即有溪自南而北入大溪,此中無渡舟,必仍北渡而再渡中坊。“予時已勃勃興趣勃勃,興不可轉,遂令龍山歸而問道于路隅。於是南經張真人墓。碑乃元時敕趙松雪撰而書者,刳kū剖開山為壁,環碑于中。

又一里,越一小橋,由旁岐東向溪,溪流直逼五面峰下。蓋此溪發源於江湖山,自花橋而下即通舟楫船隻,六十里,西北至羅塘,又二十里至此,人溪為通閩間道,其所北轉皆紙炭之類也。

適有兩舟艤yǐ停靠溪畔,而無舟人;旋有一人至,呼之渡,輒為刺舟用力划船。過溪而東一里,由峰西北入其隘中,始知其山皆石崖盤峙,中剖而開,並夾而起,遠近不一,離立同形。

隨路抵穹岩之下,拾級而上,得一台,綴兩崖如掌。其南下之級,直垂澗底;其西上之級,直繞山巔。余意南下者為一綫天,西上者為五面峰也。先躋峰,攀磴裡許而至絶頂,則南瞰西華,東瞰夾壁,西瞰南溪,北瞰城邑,皆在指顧。然山雨忽來,僧人留點,踉蹌下山。復從前磴南下一綫天,則兩崖並夾而上,直南即從峰頂下剖者,是為直峽。路至夾中忽轉而東,穿墜石之隙,復得橫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