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徐霞客遊記    P 51


作者:徐宏祖
頁數:51 / 338
類別:古典散文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宏祖
第51,共338。
其山不甚高,而土色甚赤。升陟五里,越一小溪又五里,為山上劉家。北抵厚堂寺,越一小嶺,始見平疇,水田漠漠。乃隨流東北行五里,西北轉,溯溪入山。此溪乃禾山東北之水,其流甚大,余自永城西行,未見有大水南向入溪者,當由山上劉家之東入永城下流者也。北過青堂嶺西下,復得平疇一塢,是為十二都。西溯溪入龍門坑,溪水從兩山峽中破石崖下搗,連泄三、四潭。最下一潭深碧如黛,其上兩崖石皆飛突相向。入其內,復得平疇,是為禾山寺。寺南對禾山之五老峰,而寺所倚者,乃禾山北支復起之山也,有雙重石高峙寺後山上。蓋禾山乃寺西主山,而五老其南起之峰,最為聳拔。

余攝其大概云:「雙童後倚,五老前揖。」二山即禾山、五老。



  
夾凹中有羅漢洞,聞不甚深,寺僧樂庵以積香出供,且留為羅漢、五老之遊。余急於武功,恐明日窮日力不能至,請留為歸途探歷,遂別樂庵,北登十里坳。其嶺開陟共十里而遙,登嶺時,西望寺後山巔,雙重駢立,峰若側耳耦語然。越嶺北下,山復成塢,水由東峽破山去,塢中居室鱗比,是名鐵徑。復從其北越一嶺而下,五里,再得平疇,是名嚴堂,其水南從嶺西下鐵徑者也。由嚴堂北五里,上鷄公坳,又名雙頂。其嶺甚高,嶺南之水南自鐵徑東去,嶺北之水則自陳山從北溪出南鄉,鷄公之北即為安福界。下嶺五里至陳山,日已暮,得李翁及泉留宿焉。翁方七十,真深山高隱也。

初二日晨餐後,北向行。其南來之水,從東向破山去,又有北來之水,至此同入而東,路遂溯流北上。蓋陳山東西俱崇山夾峙,而南北開洋成塢,四面之山俱搏空潰壑,上則虧蔽天日,下則奔墜峭削,非復人世所有矣。五里,宛轉至嶺上。

轉而東,復循山北度嶺脊,名廟山坳,又名常沖嶺。

其西有峰名喬家山,石勢嵯峨高峻,頂有若屏列、若人立者,諸山之中,此其翹楚qiáo最好的雲。北下三里,有石崖兀突溪左,上有純石橫豎,作劈翅迴翔之狀,水從峰根墜空而下者數十丈。但路從右行,崖畔叢茅蒙茸,不能下窺,徒聞搗空振谷之響而已。下此始見山峽中田塍環壑,又二里始得居民三四家,是曰盧子瀧lóng一溪自西南山峽中來,與南來常沖之溪合而北去,瀧北一岡橫障溪前,若為當關。溪轉而西,環岡而北,遂西北去。路始舍澗,北過一岡。又五里,下至平疇,山始大開成南北兩界,是曰台上塘前,而盧子瀧之溪,復自西轉而東,〔遂成大溪,東由洋溪與平田之溪合。〕乃渡溪北行,三里至妙山,復入山峽,〔三里〕至泥坡嶺麓,得一夫肩挑行李。


  

五里,北越嶺而下,又得平疇一壑,是曰十八都。又三里,有大溪亦自西而東,〔乃源從錢山洞北至此者,平田橋跨之。〕度平田橋北上相公嶺,從此迢遙直上,俱望翠微,循雲崖。五里,有路從東來〔合,又直上十里,盤陟嶺頭,日炙如釜,渴不得水。久之,聞路下淙淙聲,覓莽間一竇出泉,掬飲之。山坳得居落,為〕十九都〔門家坊。坊西一峰甚峻,即相公嶺所望而欲登者,正東北與香爐峰對峙,為武功南案。〕日猶下午,恐前路崎嶇,姑留餘力而止宿焉。主人王姓,其母年九十矣。

初三日晨餐後行,雲氣漸合,而四山無翳。三里,轉而西,復循山向北,始東見大溪自香爐峰麓來,是為湘吉灣。

又下嶺一里,得三四家。又登嶺一里,連過二脊,是為何家坊。有路從西塢下者,乃錢山之道,水遂西下而東,則香爐峰之大溪也;有路從北坳上者,乃九龍之道;而正道則溯大溪東從夾中行。二里,渡溪循南崖行,又一里,茅庵一龕在溪北,是為三仙行宮。從此漸陟崇岡,三里,直造香爐峰。

〔其崖坳時有細流懸掛,北下大溪去。仰見峰頭雲影漸朗,亟上躋,忽零雨飄揚。〕二里至集雲岩,零雨沾衣,乃入集雲觀少憩焉。

觀為葛仙翁棲真之所,道流以新歲方群嬉正殿上,殿止一楹,建猶未完也。其址高倚香爐,北向武功,前則大溪由東塢來,西向經湘吉灣而去,亦一玄都也。時雨少止,得一道流欲送至山頂,遂西至九龍,乃冒雨行半裡,渡老水橋,〔復循武功南麓行,遂〕上牛心嶺。五里,過棋盤石,有庵在嶺上。

雨漸大,道流還所畀送資,棄行囊去。蓋棋盤有路直北而上,五里,經石砫風洞,又五里,徑達山頂,此集雲〔登山〕大道也;山小徑循深壑而東,乃觀音崖之道。余欲兼收之,竟從山頂小徑趨九龍,而道流欲仍下集雲,從何家坊大路,故不合而去。余遂從小徑冒雨東行。從此山支悉從山頂隤壑而下,凸者為岡,凹者為峽,路循其腰,遇岡則躋而上,遇峽則俯而下。由棋盤經第二峽,有石高十餘丈豎峰側,殊覺娉婷。其內峽中突崖叢樹,望之甚異,而曲霏草塞,無可着足。又循路東過三峽,其岡下由澗底橫度而南,直接香爐之東。於是澗中之水遂分東西行,西即由集雲而出平田,東即由觀音崖而下江口,皆安福東北之溪也。

於是又過兩峽。

北望峽內俱樹木蒙茸,石崖突兀,時見崖上白幌如拖瀑布,怪無飛動之勢,細玩欣賞之,俱僵凍成冰也。然後知其地高寒,已異下方,余躞xiè蹀小步走路雨中不覺耳。

共五里,抵觀音崖,蓋第三岡過脊處正其中也。觀音崖者,一名白法庵,為白雲法師所建,而其徒隱之擴而大之。蓋在武功之東南隅,其地幽僻深窈,初為山牛野獸之窩,名牛善堂;白雲鼎建禪廬,有白鸚之異,故名白法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