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徐霞客遊記    P 297


作者:徐宏祖
頁數:297 / 338
類別:古典散文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宏祖
第297,共338。
乃石脊一枝,下瞰北壑,三面盤空,矯若龍首,條岡回壑,紆鬱其下,與仙洞各綴梯級之旁,若左右垂珥。洞倚南崖,以幽峭見奇;台踞北壑,以憑臨為勝!此峰前兩概即風貌也。由峰後西南越脊而下,更多幽境。近法界新開小路,下十里至小甸,乃固棟西向入峽,經此而趨古勇之道。其坡有熱水塘,亦法界新開者,由此東可出固棟,西可窮古勇,而余時有北探滇灘、阿幸之興,遂不及兼收雲。

是午返寺,同顧仆取斧縛竿負梯而往,得以前法升木取癭。而崖高峽墜,木杪miǎo樹梢難於著力,久而後得之。一癭圓若葫蘆倒垂,上大下小,中環的頸dì即白色頸子;一癭環若巨玦一種環形玉珮,兩端圓湊而中空:皆藤懸于上而枝發於下。如玦者輕而松,如葫蘆者堅而重,余不能兼收,後行時置輕負堅者而走。



  
二十五日餘留二詩于山,負木膽于肩,從東大道下梯級。一里余,東度過坳,遂東南循前峰之腰。又半裡,東度脊項,於是俱深木夾道。

由折峻下者二里,涉一南盤峽,復東北上。半裡凌脊,乃東行脊間,左右皆夾壑甚深,而重木翳之。又半裡,度脊間鋪木。脊兩旁甚狹,而中復空墜,故以木填而度之。又東南半裡,復盤壑東北下。二里,至前巨石之左,遂涉南下之溪。半裡,復東逾一岡。又半裡,再涉一南下之溪,東向稍上,遂出箐東北行。一里,至下院分岐之路,仍從向來之小路,一里余,至前浴流之所。

又半裡,越塢而得一村,入問熱水塘道。仍東北三里,過烏索橋,從橋西逾岡而北,一里,與大道合。

隨之西北,循東山之麓行。

六里,有岡自東山直對西峰而下,驅江流漱西峰之麓,而路亦因之與江遇。

已復逾岡北下,北塢稍開。

有小水交流西注,蒸氣雜沓而起,即熱水塘也。半裡,抵塘上,有池而無屋,雨霏霏撲人。乃令顧仆守行囊于塘側,北半裡上坡,觀其街子,已散而無他物。望南岡有村廬在坳脊間,街子人指其上有川人李翁家可歇。復南半裡回覓之。有閩人洪姓者,向曾寓余鄉,為導入同寓。余乃出就塘畔招顧仆入,出攜餐啖之。問阿幸路,須仍從此出。此中東至明光,雖止隔一山,險峻不可行也。見日色尚早而雨止,乃留熱水待出時浴,並木膽寄李翁家菜園中,遂仍西北行。

五里,北上坡,為左所,蓋其分屯處也。其處啟廬甚盛,行者俱勸余宿此,謂前皆僰彞即今傣族家,不可棲,且多茶山彞出入,不可晚行。余不顧。又北二里,逾一坡,又三里,過後所屯。漸折而從西北,三里,直追西大山東北垂,復與江遇。回顧尖山與前峰並峙,中坳如馬鞍,而左所之南,復有峰一支自西山突出,橫亙其北,故路必東北從烏索橋抵熱水塘,又西北至此也。此地正當尖山之北,其北則西大山漸伏,中遜而西,為巔灘過脈處;東大山直亙而南,分墜西竄,下突小山,橫界于北,為松山坡,坡之北,即阿幸北進之峽。


  

其西北,高峰浮出於橫坡之上,則阿幸、巔灘之間,又中界之一峰,所謂土瓜山也。行江東岸一里,復折而東北一里,抵東山腋下。

山峰叢立處,有兩三家倚東坡而棲,是為松山。

從其前又北一里,上北山西亙之坡,一里躡坡脊。其脊正西與崩塘相對,有塢西盤,而江水自北橫界脊下,脊若堵牆。溯水北上,從脊間行二里,乃西北下。半裡,有石屏西向立峰頭,是為土主碑,乃神之所托也。從石西隨坡下,涉江西上,乃滇灘關道,已茅塞不通。

惟茶山野人間從此出入,負茶、蠟、紅藤、飛松、黑魚,與松山、固棟諸土人交易鹽布。中國指與邊塞相對的中原地區亦間有出者,以多為所掠,不甚往也。

其關昔有守者,以不能安居,多遁去不處,今關廢而田蕪,寂為狐兔之穴矣。其隘亦纖坦,不甚崇險,去此三里,已望而知之,遂北下坡。一道從塢間溯江東岸北行,為度橋捷徑;一道沿東坡北上,為托宿之所。乃下半裡,渡東來小澗,覆上東坡,北隨之行。

二里,有四五家倚東山而居,即托宿之所也。其主人王姓者,夫婦俱伐木山中未歸。

余將西度橋,望西山下投棲;聞其地江岸西廬,乃土舍所托,皆不納客,納客者惟東岸王店。

方躊躇間,一鋤于田者,乃王之鄰,謂其婦亦入山未歸,不識可徐待接待之否。

余乃還待于其門。

久之婦歸,為汲水而炊。

此地名土瓜山,西乃滇灘東北高峰南下之支,東乃雅烏直北崇亙之嶺,中夾成塢,江流貫其間;南則土主碑之橫岡自東而西突,北則土瓜山之東嶺自西而東突,中界此塢,南別松山坡,北別阿幸廠,而自成涵蓋于中。蓋滇灘土巡檢昔為某姓,已絶,今為土居之雄者,日龍氏,與此隔江相向,雖末授職,而儼然以土舍自居矣。

二十六日凌晨起飯,西下行田間,半裡,抵江岸。

溯江北行,有木橋跨江而西,度之。

復溯江西岸北行,一里,北上坡。半裡,折而東,盤其東突之嘴。半裡,復轉而北,從坡上行。西循峰腰,東瞰江流,塢底至此,遂束而為峽。隔峽瞻東山之崖,崩石凌空,岩岩累石重重之狀上擁,峽中之水,北自阿幸廠北姊妹山發源南下,南趨烏索而為固棟西江者也。

東西兩界山,自姊妹山分支:西下穹為滇灘東北峰,而下為土瓜山;東下穹為阿幸東山,而南接雅烏。東山之東,北為明光,南為南香甸,第此山峻隔,路仄難逾,故行者避之。

北行西坡五里,稍下,有小澗自西而東,涉之北上,於是屢陟東突之坡,再渡東流之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