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徐霞客遊記    P 300


作者:徐宏祖
頁數:300 / 338
類別:古典散文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宏祖
第300,共338。
所謂北峰者,從大廠分支西南下,即南香甸東突之峰,余今所行路,循其南垂向東者也,其東南垂亦至是而盡。是山之西北,有礦西臨南香甸者,曰朝陽洞;是山之東南,有礦東臨是峽者,曰陽橋。陽橋之礦,亦多挑運就煎煉于南香,則知南香乃眾礦所聚也。隨峽北望,其內山回壑闢,有廠亦爐煙勃勃,是為石洞廠。所云石洞者,大廠之脈,至是分環:西下者,自南香東界而南至陽橋,下從峽中,又東度一峰,突為「虎砂」而包其內;東下者,亦南走而東環之,至東嶺而西轉,穹為江東山北境,繞為「龍砂」而包其外。其水自石洞東,南出合東嶺北下之水,西注于亂峰,與陽橋度峽水合流,西注東江。是石洞者,眾山層裹中之一壑也,從陽橋峽北望而見之,峽中度脈而東,雖無中界之脊,而水則兩分焉。

余時欲從峽趨石洞,慮界頭前路難辨,不若隨同行者去。



  
遂舍石洞,從東峽溯流入,三里,則路東有峰前屏,北界陽橋東度之峰,至是東盡。石洞之水,隨東屏之山,南出而西轉,則陽橋南峽之上流也。

路抵東屏前山下,亦分岐為二:東北溯石洞水逾嶺者,為橋頭路;東南溯東嶺北下之水逾嶺者,為界頭路。然則西下峽中之水,以石洞者為首,以東嶺者為次也。於是東南上坡,二里余,陟嶺巔,是即所謂陽橋東嶺矣。逾嶺即南下。一里,復陟峽而上,從嶺上南行。二里,就其東南坡而下,二里,越東流之壑。復稍上二里,越其南坡,再下。有岐下東大峽,為同行者誤而南,一里余,始知其誤。

乃莽陟坡而東北,一里,遇西來道,偕之東陟塍。



  
一里余,則龍川東江之源,滔滔南逝,系藤為橋于上以渡。橋闊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絡于兩崖,從樹杪中懸而反下,編竹于藤上,略可置足,兩旁亦橫竹為欄以夾之。

蓋凡橋鞏而中高,此橋反掛而中垂,一舉足輒搖蕩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後可移,止可度人,不可度馬也,從橋東遵塍上,始有村廬夾路。二里,復東上坡,由坡脊東行。其坡甚平,自東界雪山橫垂而西下者。行其上三里,直抵東山下,是為界頭村。其村倚東山面北,夾廬成街,而不見市集。詢之,知以旱故,今日移街于西北江坡之間,北與橋頭合街矣。蓋此地旱即移街,乃習俗也。乃令顧仆買米而炊。余又西北下抵街子,視其擾擾而已,不睹有奇貨也。既乃還飯于界頭。其地已在龍川江之東,當高黎貢雪山西麓,山勢正當穹隆處。蓋高黎貢俗名崑崙岡,故又稱為高侖山。其發脈自崑崙,南下至姊妹山;西南行者,滇灘關南高山;東南行者,繞小田、大塘,東至馬面關,乃穹然南聳,橫架天半,為雪山、為山心、為分水關;又南而抵芒市,始降而稍散,其南北之高穹者,幾五百里雲;由芒市達木邦,下為平坡,直達緬甸而盡于海:則信為崑崙正南之支也。

由界頭即從雪山西麓南行,屢逾西突之坡,十五里,遙望羅古城倚東山坡間,有寺臨之。

此城乃土蠻所築之遺址。其寺頗大。

有路從此逾雪山,過上江。又南二里,過磨石河。又南二里,越一山,又逾一西突之坳。

又南二里,過一小木橋。

又南一里,越一坡,乃循坡東轉。二里,抵東南峽口,有山自東大山南環而峙于門,大路逾坡而南上,小徑就峽而西南。乃就峽口出,則裡,宿瓦甸。瀕江東岸,亦南北大塢也,村塍聯絡;東向大山,即雪山,漸南與山心近矣。

二十九日飯而平明,隨江東岸行。二里余,兩岸石峰交合,水流峽間,人逾崖上,江為崖所束,奔流若綫,而中甚淵深。峽中多沸水之石,激流蕩波,而漁者夾流置罾于石影間,攬瑤曳翠,無問得魚與魚之肥否,固自勝也只求自我感覺良好。半裡,越崖南下。江亦出峽,有石浮波面,儼然一黿鼉yuántuó團魚和揚子鰐隨水出也。又南二里,過上莊,有山西突,中夾塢成田,村倚突峰之東,江曲突峰之西,而路循塢中。逾脊而西南,又一里余,復與江遇,而兩崖復成峽,石之突峽迎流,與罾之夾流曳翠,亦復如前也。一里,江曲而西,路從江之南,亦曲而西截向北之塢。於是北望隔江南下之山,至是中分;其東支已盡橫突而東,即西峽之繞而下者;其西支猶橫突西南,即固棟兩江所合而南盤者;兩支之中,北遜成塢,而灰窯廠臨其上焉。是廠亦六廠之一,所出礦重於他處,昔封之而今復開,則不及他處矣。西一里,覆上一北突小岡,有竹環坡,結廬其中者,是為苦竹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