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舊五代史》    P 428


作者:薛居正
頁數:428 / 447
類別:中國古代史

 

《舊五代史》

作者:薛居正
第428,共447。
昔周朝奏六代之樂,即今二舞之類是也。其賓祭常用,別有《九夏之樂》,即《肆夏》、《皇夏》等是也,梁武帝善音樂,改《九夏》為《十二雅》,前朝祖孝孫改雅為和,示不相沿也。臣今改和為成,取《韶》樂九成之義也。《十二成樂曲》名:祭天神奏《豫和之樂》,請改為《禋成》;祭地祇奏《順和》,請改為《順成》;祭宗廟奏《永和》,請改為《裕成》;祭天地、宗廟,登歌奏《肅和》,請改為《肅成》;皇帝臨軒奏《太和》,請改為《政成》;王公出入奏《舒和》,請改為《弼成》;皇帝食舉及飲宴奏《休和》,請改為《德成》;皇帝受朝、皇后入宮奏《正和》,請改為《騂成》;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請改為《允成》;元日、冬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昭和》,請改為《慶成》;郊廟俎入奏《雍和》,請改為《騂成》;皇帝祭享、酌獻、讀祝文及飲福、受胙奏《壽和》,請改為《壽成》。

祖孝孫元定《十二和曲》,開元朝又奏三和,遂有《十五和》之名。凡製作禮法,動依典故,梁置《十二雅》,蓋取十二天之成數,契八音十二律之變,輒益三和,有乖稽古。又緣祠祭所用,不可盡去,臣取其一焉。祭孔宣父、齊太公廟降神奏《宣和》,請改為《師雅之樂》;三公升殿、會訖下階履行奏《祴和》,請廢,同用《弼成》;享先農、耕籍田奏《豐和》,請廢,同用《順成》。



  
已上四舞、《十二成》、《雅樂》等曲,今具錄合用處所及樂章首數,一一條例在下。

其歌詞文不錄。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樂志下

周廣順元年,太祖初即大位,惟新庶政,時太常卿邊蔚上疏請改舞名,其略云:「前朝改祖孝孫所定十二和之名,文舞曰《治安之舞》,武舞曰《振德之舞》,今請改《治安》為《政和之舞》,《振德》為《善勝之舞》。前朝改貞觀中二舞名,文舞曰《觀象之舞》,武舞曰《講功之舞》,今請改《觀象》為《崇德之舞》,《講功》為《象成之舞》。又議改《十二成》,今改為順。《十二順樂曲》名:祭天神奏《禋成》,請改為《昭順之樂》;祭地祗奏《順成》,請改為《寧順之樂》;祭宗廟奏《裕成》,請改為《肅順之樂》;祭天地、宗廟,登歌奏《肅成》,今請改為《感順之樂》;皇帝臨軒奏《政成》,請改為《治順之樂》;王公出入奏《弼成》,請改為《忠順之樂》;皇帝食舉奏《德成》,請改為《康順之樂》;皇帝受朝、皇后入宮奏《扆成》,請改為《雍順之樂》;皇太子軒懸出入奏《允成》,請改為《溫順之樂》;元日、冬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慶成》,請改為《禮順之樂》;郊廟俎入奏《騂成》,請改為《禋順之樂》;皇帝祭享、酌獻、讀祝及飲福、受胙奏《壽成》,請改為《福順之樂》。梁武帝改《九夏》為《十二雅》,以協陽律、陰呂、十二管旋宮之義,祖孝孫改為《十二和》。開元中,乃益三和,前朝去二和,改一雅。今去雅,只用《十二順》之曲。祭孔宣父、齊太公廟降神奏《師雅》,請同用《禮順之樂》;三公升殿、下階履行同用《弼成》,請同用《忠順之樂》;享先農及籍田同用《順成》,請同用《寧順之樂》。」曲詞文多不載。《五代會要》:邊蔚請添召樂師,令在寺習樂。敕太常寺見管兩京雅樂節級樂工共四十人外,更添六十人,內三十八人宜抽教坊貼部樂官兼充,余二十二人宜令本寺照名充填。仍令三司定支春冬衣糧,月報聞奏。其舊管四十人,亦量添請。

世宗顯德元年即位,有司上太祖廟室酌獻,奏《明德之舞》。

五年六月,命中書舍人竇儼參詳太常雅樂。十一月,翰林學士竇儼上疏論禮樂刑政之源,其一曰:「請依《唐會要》所分門類,上自五帝,迄于聖朝,凡所施為,悉命編次,凡關禮樂,無有闕漏,名之曰大周通禮,俾禮院掌之。」其二曰:「伏請命博通之士,上自五帝,迄于聖朝,凡樂章沿革,總次編錄,系于歷代樂錄之後,永為定式,名之曰大周正樂,俾樂寺掌之。依文教習,務在齊肅。」詔曰:「竇儼所上封章,備陳政要,舉當今之急務,疾近世之因循,器識可嘉,辭理甚當,故能立事,無愧蒞官。所請編集大周通禮、大周正樂,宜依。仍令于內外職官前資前名中,選擇文學之士,同共編集,具名以聞。委儼總領其事。所須紙筆,下有司供給。」

六年春正月,樞密使王樸奉詔詳定雅樂十二律旋相為宮之法,並造律準,上之。其奏疏略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