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歐陽修集    P 436


作者:歐陽修
頁數:436 / 544
類別:古典散文

 

歐陽修集

作者:歐陽修
第436,共544。
右《庶子泉銘》,李陽冰撰並書。慶歷五年,余自河北都轉運使貶滁陽,屢至陽冰刻石處,未嘗不裴回其下。庶子泉昔為流溪,今為山僧填為平地,起屋于其上。問其泉,則指一大井示余,曰「此庶子泉也」。可不惜哉!

【唐李陽冰阮客舊居詩】



  
右李陽冰《阮客舊居詩》,云:「阮客身何在,仙雲洞口橫。人間不到處,今日此中行。」阮客者,不見其名氏,蓋縉雲之隱者也。彼以遁俗為高,而終以無名于後世,可謂獲其志矣。然聖人有所不取也。陽冰欲稱其人而不顯其名字,何哉?豈阮客見稱于當時,而陽冰不慮于後世邪?夫士固有顯聞于一時,而泯沒于萬世者矣,顧其道何如也。陽冰篆字世傳多矣,此摩滅而僅存,尤可惜也。治平元年四月二十有六日書。

【唐玄靜先生碑〈大曆七年〉】

右《玄靜先生碑》,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唐世工書之士多,故以書知名者難,自非有以過人者不能也。然而張從申以書得名于當時者,何也?從申每所書碑,李陽冰多為之篆額,時人必稱為二絶,其為世所重如此。余以集錄古文,閲書既多,故雖不能書,而稍識字法。從申所書,棄者多矣,而時錄其一二者,以名取之也。夫非眾人之所稱,任獨見以自信,君子於是慎之,故特錄之,以待知者。

【唐竇叔蒙海濤志〈大曆中〉】

右《海濤志》,竇叔蒙撰。其書六篇:一曰《海濤志》,二曰《濤歷》,三曰《濤日時》,四曰《濤期》,五曰《朔望體象》,六曰《春秋仲月漲濤解》。余向在揚州得此志,甚愛之,張于座右之壁,冀于朝夕見也。已而夜為風雨所壞,其後求之凡十五年,而復得斯本。以示京師好事者,皆云未嘗見也。治平元年七月二十日書。


  

【唐鹽宗神祠記〈大曆中〉】

右《鹽宗神祠記》,錢義方撰。近時有尚書郎張席,自言家寓解州,為余言安邑、解縣兩池鹽事,雲夏月鹽南風來,池面紫色,須臾凝結如雪,土人謂之漫生鹽。而兩池歲役畦夫數百種鹽,公私耗敝,而州縣吏緣以為奸利,棄漫生鹽不取,誣其苦不可食。席博學,能言漢、唐事尤詳,為余復言前世鹽皆自生,開元中,姜師度為河中尹,而鹽池涸,始置鹽屯,故唐格自開元後遂有畦夫營種之課。席因上書論鹽漫生之利,官遂罷畦夫,而公私皆以為然。而議者或害其事,乃雲漫生鹽味苦不可食,或雲暫結復銷,不可畜,聽者方惑其事。余因讀義方所記,乃雲若陰陽調和,鬼神驅造,不勞人而擅其利,與夫鑿泉煮海,不相為謀。由是知唐世鹽非營種,為決可信。義方大曆時為榷鹽使,余家集錄古文,不獨為傳記正訛繆,亦可為朝廷決疑議也。治平元年八月十一日書。

【唐裴公紀德碣銘〈大曆八年〉】

右《裴公紀德碣銘》,唐越州刺史王密撰,國子監丞、集賢院學士李陽冰篆。裴公儆為明州刺史,密代之,為作此文。其文雲「皇唐禦神器一百四十二年,天下大康。海隅小寇,結亂甌越。因言明州當出兵之沖,民物殘敝,儆撫綏有惠愛,而人思之爾」。按唐自戊寅武德元年受命,至己亥乾元二年,乃一百四十二年。是時肅宗新起靈武,上皇自蜀初還,史思明僭號于河北。是歲,洛陽、汝、鄭等州皆陷于賊,不得雲「天下大康」而「海隅小寇」也。考于史傳,又不見其事。惟台州賊袁晁攻陷浙東州郡,乃寶應元年,當雲一百四十五年。又據密代儆為明州刺史,至大曆十四年移湖州,則儆、密相繼為刺史,宜在代宗時。然密當時人,推次唐年,不應有失。余友王回深父曰「唐自武德至大曆八年,實一百五十六年,中間除則天稱周十四年,則正得一百四十二年。是時天下粗定,文人著辭以為大康,理亦可通。是歲廣州哥舒晃作亂,『海隅小寇』豈謂此歟」。余以謂晃之亂,唐命江西路嗣恭討平之,不當自明州出兵。深父曰「然兵家出奇,明州海道,去廣不遠,亦或然也」。故並著之。

【唐龍興寺四絶碑首〈大曆八年〉】

右《四絶碑首》者,李陽冰篆法慎律師碑額也。在揚州龍興寺,唐李華文,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律師者,淮南愚俗素信重之,謂此碑為《四絶碑》。律師非余所知,華文與從申書余亦不甚好,故獨錄此篆爾。嘉八年夏至日書。

【唐干祿字樣〈大曆九年〉】

右《干祿字樣》,別有摹本,文注完全,可備檢用。此本刻石殘缺處多,直以魯公所書真本而錄之爾。魯公書刻石者多,而絶少小字。惟此注最小,而筆力精勁可法,尤宜愛惜。而世俗多傳摹本,此以殘缺不傳,獨余家藏之。治平丙午九月二十九日書。

【唐干祿字樣摹本〈大曆九年〉】

右《干祿字樣》摹本,顏真卿書,楊漢公摹。真卿所書乃大曆九年刻石,至開成中遽已訛缺。漢公以謂一二工人用為衣食之業,故摹多而速損者,非也。蓋公筆法為世楷模,而字書辨正偽繆,尤為學者所資,故當時盛傳于世,所以摹多爾,豈止工人為衣食業邪?今世人所傳,乃漢公摹本,而大曆真本,以不完遂不復傳。若顏公真跡今世在者,得其零落之餘藏之,足以為寶,豈問其完不完也?故余並錄二本並藏之,亦欲俾覽者知摹本之多失真也。

【唐滑州新驛記〈大曆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