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歐陽修集    P 508


作者:歐陽修
頁數:508 / 544
類別:古典散文

 

歐陽修集

作者:歐陽修
第508,共544。
先公在河北,既被朝廷委任之重,悉力經營,凡一路官吏能否,山川地裡,財產所出,兵糧器械,教閲陣法,一一別為圖籍,盡四路之事如在目前。或問公曰:「公以文章儒學名天下,而治此俗吏之事乎!」公曰:「吏之不職,吾所愧也。系民休戚,其敢忽乎?」奏置禦河催綱司,通致糧運,以省入中之數。置都作院于磁、相二州,以省諸州兵器之費。既究見河北利害本末,乃一一條列,遍貽書於執政,將大為經畫。未盡行,而公罷去。

慶歷初,仁宗既復四諫之職,拔英俊賢能材德之士,併進于朝。公負天下之望而居其職,仁宗寵異之意獨絶眾人,嘗因奏事,論及當世人材,仁宗不覺謂公曰:「如歐陽某,何處得來!」公乃盡心悉力,思所補報,遇事不避,以至犯忤權貴,排擊奸佞,怨怒隨至,常欲大用而未果。是時中外多事,仁宗意以謂艱難之際,非公不足以辦事,故自諫官奉使河東,委以一路之利害。及保州事作,河北轉運使張р之得罪。公自河東還未數月,復出為河北轉運使,及陛辭之日,仁宗面諭曰:「不久當還,無為久居計。有事但言來,無以中外為限。」公對曰:「在京師所言,尚以風聞,或恐失實,況于在外?」仁宗曰:「有所聞,但言來,行與不行則在此。」及至河北,百事振舉,小人忌公,恐大用。而又杜、范、韓、富同時罷黜,小人匯進。公上疏,極言四人忠實可用而無過,辨明小人誣罔之言,請加任用。於是群小益懼,相與造為謗辭。及詔獄之起,窮究無狀,仁宗亦悟,止奪職知滁州。



  
南京素號要會,賓客往來無虛日,一失迎候,則議論蜂起。先公在南京,雖貴臣權要過者,待之如一。由是造為語言,達于朝廷。時陳丞相升之安撫京東。因令審察是非。陳公陰訪之民間,得俚語,謂公為照天蠟燭。遠而奏之,上方欲召用,而公丁太夫人憂。

先公初服除,還朝,惟除本官龍圖閣直學士,而無主判。入見日,仁宗惻然,怪公鬢髮之白,問公在外幾年,今年幾何,恩意甚至。公求補外,仁宗曰:「此中見人多矣。為小官時,則有肯盡言,名位已高,則多顧藉。如卿且未要去。」明日以責大臣,即以公判流內銓。是時小人忌公且進用,偽為公乞澄汰內臣札子,傳佈中外。內臣人人切齒,判銓六日,楊永德以差船及引見胡宗堯事中公,出知同州。而外議紛紜,論救者眾。上亦開悟。適會劉公沆有札子,乞催宋公祁結絶《唐書》。上曰:「莫不須宋祁否?」劉公曰:「別未有人。」上曰:「歐陽某知同州,臣寮已有文字請留。」劉公曰:「乞自陛下宣諭。」明日朝辭,上殿。上曰:「休去同州,且修《唐書》。」既而曾魯公自翰林學士換侍讀學士、知鄭州,劉公奏歐陽某見未有主判處,乞替曾某會判三班院。上曰:「翰林學士有人未?」劉公曰:「見商量。」上曰:「歐陽某不止一好差遣,亦好一翰林學士,便可替曾某。」遂入翰林,為史官,判三班院。上嘗面問以唐學士院鈴索故事,將議臨幸,其于眷待之意甚厚。

先公在侍從八年,知無不言,屢建議,多見施行。自初還朝,唐公介與諸公方居言職,所言久之未見聽納。公上疏言人君拒諫之失,請采聽言者。其後上遂用諫官言,進退宰相。


  

時議者方以河患為意,陳恭公在相位,欲塞商胡,開橫壟,回大河于故道。先公上疏言其不可。未幾,恭公罷去,新宰相復用李仲昌議,欲開六塔,全回河流。公兩上疏爭之,不聽,河才成而決,濱、棣、德、博數千里大被其害。仲昌等議者流竄遠方,卒如公議。

至和二年,先公奉使契丹,契丹使其貴臣陳留郡王宗願、惕隱大王宗熙、北宰相蕭知足、尚父中書令晉王蕭孝友來押宴,曰:「此非常例,以卿名重。」宗願、宗熙,並契丹皇叔;北宰相,蕃官中最高者,尚父中書令晉王,是太皇太后弟。送伴使耶律元寧言:「自來不曾如此一併差近上親貴大臣押宴。」

嘉初,狄武襄公為樞密使。。狄自破蠻賊之後,方振威名。而是時仁宗不豫久之,初康復。而狄得士心,京師訛言。先公因水災言武臣典機密,得士心,而訛言可畏,非國之便,請且出之於外,以保全之。未久,狄終以流言不已,罷知陳州。

嘉中,復用賈魏公為樞密使。先公言其為人好為陰謀,陷害良士,小人朋附樂為其用,前任相位,累害善人,所以聞其再來,望風畏恐,乞早罷還之舊鎮。其命遂止。

先公在翰林,嘗草《春帖子詞》。一日,仁宗因閒行,舉首見禦閣帖子,讀而愛之,問何人作,左右以公對。即悉取皇后、夫人諸閣中者閲之,見其篇篇有意,嘆曰:「舉筆不忘規諫,真侍從之臣也!」自是每學士院進入文書,必問何人當直,若公所作,必索文書自覽。〈先公每述仁宗恩遇,多言此事,雲內官梁實為先公說。《春帖子詞》有雲「陽進升君子,險消退小人。聖君南面治,布政法新春」,至今士大夫盡能誦之。及溫成皇后閣帖子云「聖君念舊憐遺族,常使無權保厥家」。

仁宗嘉中,先公在翰林,富鄭公在中書,胡侍講在太學,包孝肅公為中丞。士大夫相語曰富公「真宰相」,呼先公字曰「真翰林」,學士胡先生「真先生」,包公「真中丞」,時人謂「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