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歐陽修集    P 509


作者:歐陽修
頁數:509 / 544
類別:古典散文

 

歐陽修集

作者:歐陽修
第509,共544。
嘉二年,先公知貢舉。時學者為文以新奇相尚,文體大壞。〈僻澀如「狼子豹孫,林林逐逐」之語,怪誕如「周公圖,禹操奮鍤,傅說負版築,來築太平之基」之說。〉公深革其弊,一時以怪僻知名在高等者,黜落幾盡。二蘇出於西川,人無知者,一旦拔在高等,榜出,士人紛然,驚怒怨謗。其後,稍稍信服。而五六年間,文格遂變而復古,公之力也。

先公知開封府,承包孝肅公之後。包公以威嚴為治,名震京師,而公為治循理,不事風采。或謂公曰:「前政威名震動都下,真得古京兆尹之風采。公未有動人者,奈何?」公曰:「人材性各有短長,豈可捨己所長,勉強其所短,以徇俗求譽?但當盡我所為,不能則止。」既而都下事無不治。



  
開封府既多近戚寵貴,干令犯禁,而復求以內降苟免。先公既受命,屢有其事,即上奏論列,乞今後求內降以免罪者更加本罪二等。內臣梁舉直私役官兵,付開封府取勘,既而內降放罪,凡三次內降,公終執而不行。

嘉三年閏十二月,京師大雪,民凍餒而死者十七八。明年上元,有司以常例張燈,先公奏請罷之。

故事,國史皆在史院;近制,皆進入內。自是每日曆成亦入內,而有司惟守空司。先公請錄本付外,遂如公言,今史院之有國史。自公請也。

先公在密院,與今侍中曾魯公,悉力振舉紀綱,革去宿弊,大考天下兵數,及三路屯戍多少,地裡遠近,更為圖籍之法,邊防久闕屯守者大加搜補,數月之間,機務浸理。


  

台諫官唐公介、王公陶、范公師道、呂公景初,皆以言事被逐。先公言四人剛正敢言,蹤跡有本末,宜早賜牽復,其後四人遂復進用。

先公在侍從,因嘉水災,凡再上疏請選立皇子,以固天下根本,言甚激切。及在政府,遂與諸公協定大議。而英宗力辭宗正之命,堅臥久之。諸公同議,不若遂正皇子之名,奏事仁宗前。顧問之際,公獨進曰:「宗室自來不領職事,今外人忽見有此除授,皆知陛下將以為子,不若遂正其名。蓋判宗正寺,降誥敕,得以不受。今立為皇子,只煩陛下命學士作一詔書告天下,事即定矣。」仁宗以為然,大計遂定。及英宗初年,未親政事,慈聖垂簾。危疑之際,公與諸公往來兩宮,鎮撫內外,而公之危言密議,忠力為多。以至英宗親禦萬機,內外睦然。

先公天性勁正,不顧仇怨,雖以此屢被讒謗,至于貶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顧惜,尤務直道而行,橫身當事,不恤浮議。是時,今司徒韓魏公當國,每諸公聚議,事有未可,公未嘗不力爭,而韓公亦欣然忘懷,以此與公相知益深。或奏事上前,眾議未合,公亦往返折難,無所顧避。嘗一日獨對,英宗面諭公曰:「參政〈英宗于先朝大臣,多不以名呼,而以官稱。〉性直,不避眾怨,每見奏事與二相公有所異同,便相折難,其語更無迴避。亦聞台諫論事,往往面折其短,若似奏事時語,可知人皆不喜也,宜少戒此。」而公又務抑絶僥倖,有以事干公者,或不可行,面為其人分別可否,曰「此事必不可行」。以此人多怨謗,而公安然未嘗少恤,嘗稱故相王沂公之言曰:「恩欲歸己,怨使誰當?」每亦曰:「貧賤常思富貴,必履危機,此古人之所嘆也。惟不思而得,既得不患失之者,其庶几乎?」及濮園議起,非公所獨專,朝廷亦未有定議。而言者妄以非禮之說,指公為主議,公亦不與之較。其後小人彭思永、蔣之奇等造為無根之飛語,欲以危公。自人主而下,朝廷名臣巨公,天下有識之士,皆知因公亮直不隱,得怨于小人,故上連降手詔,詰問思永、之奇,二人引服誣罔,悉皆貶逐。

自嘉以後,朝廷務惜名器,而進人之路稍狹。先公屢建言,館閣育材之地,宜盛其選,以廣賢路。遂令兩府人各舉五人,其後中選者十人。

嘗因僧官闕人,內臣陳承禮以寶相院僧慶輔為請,內降從之。舊有著令:僧官必試而補。諸公相與執奏其事,先公進言曰:「補一僧官至為小事,但內降沖改著令,內臣干撓朝政,不可啟其端。且宦女近習,前世常患難於防制,乞絶之於漸。」英宗即欣然嘉納。

契丹降人韓皋謨者,自言太叔使來,言太叔謀取其國,乞中國出兵為應。二府會議其事,時有意主之者,將議從之。先公爭曰:「中國待夷狄,宜以信義為本,奈何欲助其叛亂?使事不成,得以為辭。」主議者大笑曰:「迂儒迂儒!」公力爭之不已,遂止。既而虜中太叔舉事不成而死。

初樞密使闕人,先公以次當拜。時英宗未親政事,二府密議,不以告公。一日待漏院中,公見二相耳語,知其所為,問曰:「得非密院闕人,而某當次補乎?」二公曰然。公曰:「此大不可。今天子不親政,而母后垂簾,事之得失,人皆謂吾輩為之耳。今如此,則是大臣二三人相補置耳,何以鎮服天下?」二公大然公言,遂止。及今致政張太師罷樞密使,英宗復用公,公力辭不拜。

京師百司所行兵民官吏財用之類,皆無總數,中書一有行移,則下有司纂集。先公因暇日,盡以中書所當知者集為總目。一日上有所問,宰相以總目為對,公以祀假家居,上遣中貴人就中書閣子取而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