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成語故事    P 12


作者:集體創作
頁數:12 / 33
類別:寓言故事

 

成語故事

作者:集體創作
第12,共33。
孟子善於運用比喻來說明自己的主張。孟子說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問題,並不是他能不能做。齊宣王問:「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麼區別?」孟子說:「挾着太山跨越北海,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為長輩折條樹枝,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不願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國家沒有挾太山超北海那樣難,只是折條樹枝那樣簡單。贍養我的父母,從而贍養別人的父母,愛護我的孩子,從而愛護別人的孩子,那麼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

宋國大夫戴盈之決定減免百姓的部分捐稅,但又說:「今年年內還辦不到,請讓我先稍微減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麼樣?」 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隻鷄,有人勸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好吧,我知道這不好了。這樣吧,請允許我少偷一點,原來每天偷一隻,以後改為每月偷一隻,到了明年,我就徹底洗手不幹了』—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 于道義,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月懷一鷄」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忠心赤膽

唐三藏別了唐王,離了長安,馬不停蹄,不一日來至法門寺。

眾僧接到裡面,相見獻茶,用過齋飯,不覺天晚。眾僧在燈下對三藏此行議論紛紛,有的說水遠山高,有的說路多虎豹,有的說峻嶺陡崖難度,有的說毒魔惡怪難降。三藏只是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點頭而已。眾僧不解,問道:「法師指心點頭,是為什麼呀?」三藏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在佛像前發下洪誓大願,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使我們法輪迴轉,願聖主皇圖永固。」眾僧聽了,人人稱羡,個個宣揚,說他是「忠心赤膽大禪法師」。

「忠心赤膽」 形容十分忠誠。

出自《西遊記》第十三回

一筆勾銷

范仲淹做皇家秘閣校理時,看到劉太后獨攬大權,把宋仁宗當成了傀儡,直言上書奏請太后還政。有人勸他,他說:「人都說直言會給自己惹禍、不是明哲保身之計,其實說這種話的人才是沒眼光的,他們不懂得:只有大家都敢於直言,君主才不會犯錯誤、百姓才能沒有怨言。政治上清明了,才能禍患不生、天下無憂。這才是遠離禍亂、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計!」

范仲淹做了參政宰相後,他選派了一批幹練的按察使去各路路為地方行政區考察官吏善惡。每當得到按察使的報告,就毫不留情的把不稱職的名字勾掉。副職富弼見他勾掉一個又一個官員,勸他:「您一筆勾掉了事,要知道這一筆之下會有一家人痛哭呀!」范仲淹說:「一家人哭總比一路人哭要好!」


  

「一筆勾銷」比喻一下子全部去掉。

出自《五朝名臣言行錄》

滿城風雨

潘大臨是宋朝人,家境貧寒。

有一年秋天,他的好友來信問他:「最近有新詩嗎?」潘大臨回信說:「秋天的景物,件件都可以寫出好的詩句來。昨天我正靠在床鋪上閉目養神,聽著窗外吹打樹林的風雨聲,我起身在牆上寫道:『滿城風雨近重陽』。這時,催交租稅的人忽然闖了進來,使我的詩興一掃而光,無法再繼續寫下去了。現在我只有這一句寄給你。」

「滿城風雨」 形容重陽節前的雨景。後比喻某一事件傳播很廣,到處議論紛紛。

(出自宋•惠洪《冷齋夜話》)

得見青天

孟秋指陰曆七月,民間信仰中,七月是諸事不宜的鬼月,七月朔日初一要開鬼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鬼節,七月望日三十要關鬼門。古時候,關鬼門時,處處可見超度盛會。

金光寺塔內藏有舍利佛寶,所以寺塔夜放霞光,使得祭賽國被四方敬仰,但是孟秋朔日半夜,天忽然下了一場血雨,舍利佛寶不翼而飛,從此金光寺塔也不放光了,四方也不來朝聖了。國王冤枉金光寺和尚,把他們囚禁起來,每日裡嚴刑拷打他們。

三年後, 唐僧一行取經經過祭賽國,唐僧同情金光寺和尚的遭遇,沐浴後和孫悟空前去掃塔。在掃塔過程中,孫悟空捉到兩個魚精,經過師徒二人盤問,才知道興風作怪的是亂石山碧波潭的九頭怪。兩三個小和尚提着燈籠引唐僧師徒下塔。一個先跑去報告眾人,說:「好了,好了!我們得見青天了!偷寶貝的妖怪捉到了!」

「得見青天」指冤屈得到伸張。

出自《西遊記》第62

百聞不如一見

羌族是華夏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到漢朝時,羌族遷到了西北,以遊牧為生。

漢宣帝神爵元年春,羌族起兵叛亂漢朝。宣帝決定派軍隊前去平定,召集大臣商量,問誰可領軍。73歲的老將趙充國曾經多次出征邊地,熟悉情況,願意擔當這一重任。宣帝問他:「我們要派多少兵去?」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打仗的事是很難遙測的,我願意先到金城今甘肅蘭州去,察明情況後,再上報陛下。」宣帝同意了。

趙充國帶領一隊人馬到了金城後,摸清了羌族情況後,制定了正確的作戰彙報,上報宣帝。不久朝廷出兵,第二年就平定了西北邊疆。

「百聞不如一見」 指聽得再多,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

出自《漢書•趙充國傳》

一寒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