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韓愈集    P 122


作者:韓愈
頁數:122 / 130
類別:古典散文

 

韓愈集

作者:韓愈
第122,共130。
城字亢宗,北平人,代為官族。好學,貧不能得書,乃求入集賢為書寫吏,竊官書讀之,晝夜不出。經六年,遂無所不通,乃去陝州中條山下。遠近慕其德行,來學者相繼于道。

閭裡有爭者,不詣官府,詣城以決之。李泌為相,舉為諫議大夫,拜官不辭。未至京師,人皆想望風采,云:「城,山人,能自苦刻,不樂名利,必諫諍死職下。」咸畏憚之。



  
既至,諸諫官紛紛言事,細碎無不聞達,天子益厭苦之。而城方與其二弟牟、容連夜痛飲,人莫能窺其意。有懷刺譏之者,將造城而問者,城揣知其意,輒強與酒。客或時先醉仆席上,或時先醉臥客懷中,不能聽客語。

約其二弟云:「吾所得月俸,汝可度吾家有幾口,月食米當幾何,買薪菜鹽米凡用幾錢,先具之,其餘悉以送酒媼,無留也。」未嘗有所貯積。雖其所服用切急不可闕者,客稱其物可愛,城輒喜,舉而授之。陳萇者,候其始請月俸,常往稱其錢帛之美,月有獲焉。

至裴延齡讒毀陸贄等,坐貶黜,德宗怒不解,在朝無救者,城聞而起曰:「吾諫官也,不可令天子殺無罪之人,而信用奸臣。」即率拾遺王仲舒數人,守延英門,上疏論延齡奸佞,贄等無罪狀。德宗大怒,召宰相入語,將加城等罪。良久乃解,令宰相諭遣之。

於是金吾將軍張萬福聞諫官伏ト諫,趨往,至延英門,大言賀曰:「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遂遍拜城與仲舒等曰:「諸諫議能如此言事,天下安得不太平也!」已而連呼:「太平萬歲,太平萬歲!」萬福武人,時年八十餘,自此名重天下。時朝夕相延齡,城曰:「脫以延齡為相,當取白麻壞之。」慟哭于庭,竟坐延齡事,改國子司業。至,引諸生告之曰:「凡學者,所以學為忠與孝也。

諸生寧有久不省其親乎?」明日,謁城歸養者二十餘人。有薛約者,嘗學于城,狂躁,以言事得罪,將徙連州,客寄有根蒂,吏縱求得城家。坐吏于門,與約飲決別,涕泣送之郊外。德宗聞之,以城為黨罪人,出為道州刺史。

太學王魯卿、李儻等二百七十人,詣闕乞留。住數日,吏遮止之,疏不得上。在州,以家人禮待吏人,宜罰者罰之,宜賞者賞之,一不以簿書介意。賦稅不登,觀察使數誚讓。

上考功第,城自署第曰:「撫字心勞,征科政拙,考下下。」觀察使嘗使判官督其賦,至州,怪城不出迎,以問州吏,吏曰:「刺史聞判官來,以為己有罪,自囚于獄,不敢出。」判官大驚,馳入,謁城于獄,曰:「使君何罪?某奉命來候安否耳。」留一兩日,未去,城固不復歸館。


  

門外有故門扇橫地,城晝夜坐臥其上,判官不自安,辭去。其後又遣他判官崔某往按之。崔承命不辭,載妻子一行,中道而逃。城孝友,不忍與其弟異處,皆不娶,給侍終身。

有寡妹依城以居。有生年四十餘,痴不能如人,常與弟負之以游。初,城之妹夫亡在他處,家貧不能葬,城親與其弟舁屍以歸,葬于其居之側,往返千餘裡。卒時年六十餘。

戊寅,以戶部侍郎潘孟陽為度支鹽鐵轉運副使。其日,王亻丕詐稱疾自免。自叔文歸第,亻丕日詣中人並杜佑,請起叔文為相,且總北軍。既不得,請以威遠軍使平章事,又不得。

其黨皆憂悸不自保。亻丕至其日坐翰林中,疏三上,不報,知事不濟,行且臥,至夜忽叫曰:「亻丕中風矣!」明日,遂輿歸,不出。

戊子,以禮部侍郎權德輿為戶部侍郎,以倉部郎中判度支陳諫為河中少尹。亻丕,叔文之黨,於是始去。

乙未,詔:「軍國政事,宜權令皇太子某勾當。百闢群後,中外庶僚,悉心輔翼,以底於理。宣佈朕意,咸使知聞。」上自初即位,則疾患不能言。

至四月,益甚。時扶坐殿,群臣望拜而已,未嘗有進見者。天下事皆專斷于叔文,而李忠言、王亻丕為之內主,執誼行之於外,朋黨喧嘩,榮辱進退,生於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度。既知內外厭毒,慮見摧敗,即謀兵權,欲以自固,而人情益疑懼,不測其所為,朝夕伺候。

會其與執誼交惡,心腹內離,外有韋皋、裴、嚴綬等箋表,而中官劉光希、俱文珍、薛盈珍、尚解玉等,皆先朝任使舊人,同心怨猜,屢以啟上。上固已厭倦萬機,惡叔文等,至是遂召翰林學士鄭、衛次公、王涯等入至德殿,撰制詔而發命焉。又下制,以太常卿杜黃裳為門下侍郎,左金吾衛大將軍袁滋為中書侍郎,並平章事。又下制,吏部尚書平章事鄭瑜,刑部尚書平章事高郢,並守本官,罷相。

皇太子見百寮于東朝,百寮拜賀,皇太子涕泣,不答拜。

景申,詔宰臣告天地社稷,皇太子見四方使于麟德殿西亭。        

●外集·卷十

順宗實錄卷五

八月庚子,詔曰:「惟皇天命烈祖,誕受方國,九聖儲祉,萬方咸休,肆予一人,獲贊丕業,嚴恭守位,不遑暇逸。而天匪降,疾恙無瘳,將何以奉宗廟之靈,展郊之禮?疇咨庶尹,對越上玄,內愧於朕心,上畏于天命,夙夜祗忄慄,惟懷永圖。一日萬機,不可以久曠;天工人代,不可以久違。皇太子某,睿哲溫文,寬和慈惠,孝友之德,愛敬之誠。

通於神明,格于上下。是用推皇王至公之道,遵父子傳歸之制,付之重器,以撫兆人,必能宣祖宗之重光,荷天地之休命,奉若成憲,永綏四方。宜令皇太子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居興慶宮,制敕稱誥。所司擇日行冊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