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韓愈集    P 128


作者:韓愈
頁數:128 / 130
類別:古典散文

 

韓愈集

作者:韓愈
第128,共130。
元濟平,遷刑部侍郎。

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庶,奔走膜唄,至為夷法灼體膚,委珍貝騰杳系路。愈聞,惡之,乃上表極諫。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



  
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以來諫爭。」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後,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耶?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於是中外駭懼,雖戚裡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謝。帝頗感悔,欲復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論,是大愛朕。然不當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終狂疏,可且內移。」乃改袁州刺史。

初,愈至潮,問民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產且盡,民以是窮。」數日,愈自往視,令其屬秦濟,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是夕,暴風震電起溪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無鱷魚患。

袁人以男女為隷,過期不贖,則沒入之。愈至,悉計庸得贖所沒,歸之父母七百餘人,因與約,禁其為隷。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

鎮州亂,殺田弘正而立王廷湊。詔愈宣撫。既行,眾皆危之。元稹言:「韓愈可惜。」穆宗亦悔,詔愈度事從宜,無必入。愈曰:「安有受君命而滯留自顧?」遂疾驅入。廷湊嚴兵迓之,甲士陳庭。既坐,廷湊曰:「所以紛紛者,乃此士卒也。」愈大聲曰:「天子以公為有將帥材,故賜以節,豈意同賊反邪?」語未終,士前奮曰:「先太師為國擊朱滔,血衣猶在,此軍何負朝廷,乃以為賊乎?」愈曰:「以為爾不記先太師也。若猶記之,固善。且為逆與順利害,不能遠引古事,但以天寶來禍福,為爾等明之。安祿山、史思明、李希烈、梁崇義、朱滔、朱Г、吳元濟、李師道,有若子若孫在乎?亦有居官者乎?」眾曰:「無。」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歸朝廷,官中書令,父子受旗節。劉悟、李皆大鎮,此爾軍所共聞也。」眾曰:「弘正刻,故此軍不安。」愈曰:「然,爾曹害田公,又殘其家矣,復何道?」眾乃歡曰:「侍郎語是。」廷湊恐眾心動,遽麾使去,因泣謂愈曰:「今欲廷湊何所為?」愈曰:「神策六軍之將,如牛元翼比者不少,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公久圍之,何也?」廷湊曰:「即出之。」愈曰:「若爾,則無事矣。」會元翼亦潰圍出,廷湊不追。

愈歸奏其語,帝大悅,轉吏部侍郎。時宰相李逢吉惡李紳,欲逐之,遂以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詔不台參,而除紳中丞。紳果劾奏愈,愈以詔自解,其後文刺紛然。宰相以台府不協,遂罷愈為兵部侍郎,而出紳江西觀察使。


  

紳見帝得留,愈亦復為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文。

愈性明鋭,不詭隨,與人交,終始不少變。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愈官顯,稍謝遣。

凡內外親若交友無後者,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鄭喪,為服期以報。

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後,作者不出世,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樹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師說》等數十篇,皆奧衍閎深,與孟軻、揚雄相表裡,而佐佑《六經》雲。至它文造端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然惟愈為之,沛然若有餘,至其徒李翱、李漢、皇甫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

從愈游者,若孟郊、張籍,亦皆自名于時。

贊曰:唐興,承五代剖分,王政不綱,文弊質窮,蛙俚混並。天下已定,治荒剔蠹,討究儒術,以興典憲,熏釀涵浸,殆百餘年,其後文章稍稍可述。至貞元、元和間,愈遂以六經之文為諸儒倡,障堤末流,反元刂以樸,偽以真。然愈之才,自視司馬遷、揚雄,至班固以下不論也。

當其所得,粹然一出於正,刊落陳言,橫騖別驅,汪洋大肆,要之無抵牾聖人者。其道蓋自比孟軻,以荀況、揚雄為未淳,寧不信然?至進諫陳謀,排難恤孤,矯拂俞末,皇皇于仁義,可謂篤道君子矣。自晉訖隋,老、佛顯行,聖道不斷如帶。諸儒倚天下正議,助為怪神。

愈獨喟然引聖,爭四海之惑,雖蒙訕笑,合而復奮,始若未之信,卒大顯于時。昔孟軻拒楊、墨,去孔子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餘載,撥衰反正,功與齊而力倍之,所以過況、雄為不少矣。自癒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文錄序趙德

昌黎公,聖人之徒歟!其文高出,與古之遺文不相上下。所履之道,則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孟軻、揚雄所授受服行之實也。固已不雜其傳,由佛及聃、莊、楊之言,不得干其思,入其文也。以是光于今,大於後,金石焦鑠,斯文燦然。

德行道學文庶几乎古。蓬茨中,手持目覽,饑食渴飲,沛然滿飽,顧非適諸聖賢之域,而謬志于斯,將所以盜其影響。僻處無備,得以所遇,次之為卷,私曰《文錄》,實以師氏為請益依歸之所云。

記舊本韓文後

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彥輔,頗好學。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見其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略顛倒無次第。因乞李氏以歸,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