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蘇東坡集 下    P 415


作者:蘇東坡
頁數:415 / 463
類別:古典詩

 

蘇東坡集 下

作者:蘇東坡
第415,共463。
惟夫人婦德茂于閨門,母儀形于裡。篤生賢子,綽有令名。將期百年,兼享五福。而天不亮孝子之志,神不善人之門。變故之來,旬日相繼。尚有餘慶,鐘于後昆。某忝與外姻,局于官守。聊馳薄奠,遠致哀誠。

【祭老泉焚黃文元豐元年】



  
乃者熙寧七年、十年,上再有事于南郊,告成之慶,覃及幽顯,我先君中允贈太常博士累贈都官員外郎。軾、轍當奔走兆域,以致天子之命。王事有程,不敢言私。謹遣人賫告黃二軸,集中外親,擇日焚納,西望隕涕之至。

【祭伯父提刑文治平元年】

嗚呼。昔我先祖之後,諸父、諸姑,森如雁行。三十年間,死生契闊,惟編禮與伯父,千里相望。宦遊東西,奔走四海,去家如忘。至有生子成童而不識者,茲言可傷。方約退居卜築,相與終老,逍遙翱翔。嗚呼伯父,一旦捨去,有志弗償。辛丑之秋,送伯西郊。淫雨蕭蕭,河水滔滔。言別于槁,屢顧以招。孰知此行,乃隔幽明。嗚呼伯父,先竟何為。勤苦食辛,以律厥身。知以為民,不知子孫。今其雲亡,室如懸筐。布衣練裙,冬月負薪。誰為優孟,悲歌叔孫。惟有斯文,以告不泯。

【祭迨婦歐陽氏文】



  
昔先君與太師文忠公恩義之重,宜結婚姻,以永世好。故予以中子迨求婚于汝。自汝之歸,夫婦如賓,娣姒諧睦,事上接下,動有家法。謂當百年,治我後事。雲何奄忽,一旦至此,使我白首,乃反哭汝,命也奈何!嗚呼哀哉。以吉月良日殯汝于京城之西惠濟之僧舍。汝之魂識,復反于家,尚克朝夕受于奠饋。凡汝服用,皆施佛僧。

【祭古塚文】

閏十二月三日,予之田客,築室于所居之東南,發一大塚,適及其頂,遽命掩之,而祭之以文,曰:

茫乎忽乎,寂乎寥乎,子大夫之靈也。子豈位冠一時,功逮宇內,福慶被于子孫,膏澤流于萬世,春秋逝盡而托物于斯乎?意者潛光隱耀,卻千駟而不顧,祿萬鐘而不受,岩居而水隱,雲臥而風乘,忘身徇義而遺骨于斯乎?豈吾固嘗誦子之詩書,慕子之風烈,而不知其謂誰歟?子之英靈精爽,與周公、呂望游于豐、鎬之間乎?仰其與巢由、伯夷相從于首陽、箕潁之上乎?磚何為而華乎?壙何為而大乎?地何為而勝乎?子非隱者也,子之富貴,不獨美其生,而又有以榮其死也。子之功烈,必有石以志其下,而余莫之敢取也。昔子之姻親族黨,節春秋,悼霜露,雲動影從,享祀乎其下。今也,仆夫樵人,誅茅鑿土,結廬乎其上。昔何盛而今何衰乎?吾將徙吾之宮,避子之舍,豈惟力之不能,獨將何以勝夫必然之理乎?安知百歲之後,吾之宮不復為他人之墓乎?今夫一歲之運,陰陽之變,天地盈虛,日星殞食,山川崩竭,萬物生死,及飄忽,若雷奔電掣,不須臾留也,而子大夫,獨能遺骨于其間,而又惡夫人之居者乎?嗟彼此之一時,邈相望于山河。子為土偶,固已歸於土矣。余為木偶漂漂者,未知其如何。魂而有知,為余阿。

◎尚書解十首

【乃言底可績】

巧言令色,帝之所畏也。故以言取人,自孔子不能無失。然聖賢之在下也,其道不效於民,其才不見於行事,非言無自出之。故以言取人者,聖人之所不能免也。納之以言,試之以功,自堯舜以來,未之有改也。堯將禪舜也,曰:「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底之為言極也。《易》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可謂極矣。君子之於事物也,原其始不要其終,知其一不知其二,見其偏不見其全,則利害相奪,華實相亂,烏能得事之真、見物之情也哉!故言可聽而不可行,事可行而功不可成,功可成而民不可安,是功未始成也。舜、禹、皋陶之言,皆功成而民安之者也。嗚呼!極之為至德也久矣。箕子謂之皇極,子思謂之中庸。極則非中也,中則非極也,此昧者之論也。故世俗之學,以中庸為處可否之間,無過與不及之病而已,是近於鄉原也。若夫達者之論則不然。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非舜、禹、皋陶之成功,其孰能與于此哉!故愚以謂窮理盡性,然後得事之真,見物之情。以之事天則天成,以之事地則地平,以之治人則人安。此舜、禹、皋陶之言,可以底績者也。

【讒說殄行】

《書》云:「朕讒說殄行。」傳曰:君子之所為,為可傳、為可繼也。凡行之不可傳、繼者,皆殄行也。堯舜之所也。世衰道喪,士貴苟難而賤中庸,故邪慝者進焉。齊桓公欲用豎刁、易牙、開方三子。管仲曰:「三子者自刑以近君,去親殺子以求合,皆非人情,難近。」桓公不聽,卒以亂齊。齊桓,賢主也。管仲,信臣也。夫以賢主而不用信臣之言,豈非三子者似忠而難知也歟?甚矣,似之亂真也。故曰「惡紫」:謂其奪朱也;「惡莠」:謂其亂苗也;「惡鄉原」:謂其亂德也。孟子憂之,故曰:「君子反經而已矣。」君子之所貴,必其可傳、可繼者也。是以謂之經。經者,常也。君子苟常之為貴,則彼苟難殄行,無為為之矣。苟難者無所獲,殄行者無所利,則庶民並興,巧者不能獨進,拙者可以自效。吾虛心而察之,賢者可事,能者可使,而天下治矣。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