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經學考    P 15


作者:佚名
頁數:15 / 27
類別:中國哲學

 

經學考

作者:佚名
第15,共27。
兩漢經學極盛,而前漢末出一劉歆,後漢末生一王肅,為經學之大蠹。歆,楚元王之後;其父向,極言劉氏、王氏不併立。歆黨王莽篡漢,于漢為不忠,于父為不孝。肅父朗,漢會稽太守,為孫策虜,復歸曹操,為魏三公。肅女適司馬昭,黨司馬氏篡魏,但早死不見篡事耳。二人黨附篡逆,何足以知聖經!而歆創立古文諸經,汨亂今文師法;肅偽作孔氏諸書,並鄭氏學亦為所亂。歆之學行于王莽;肅以晉武帝為其外孫,其學行于晉初。《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皆立學官。晉初郊廟之禮,皆王肅說,不用鄭義。其時孔晁、孫毓等申王駮鄭,孫炎、馬昭等又主鄭攻王,齗齗于鄭、王兩家之是非,而兩漢顓門無復過問。重以永嘉之亂,《易》亡梁丘、施氏、高氏,《書》亡歐陽、大小夏侯,《齊詩》在魏已亡,《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存,無傳之者,孟、京、費《易》亦無傳人,《公》、《榖》雖在若亡。晉元帝修學校,簡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禮記》鄭氏,《春秋左傳》杜氏、服氏,《論語》、《孝經》鄭氏博士各一人。太常荀崧上疏,請增置鄭《易》、《儀禮》及《春秋公羊》、《榖梁》博士各一人,時以為《榖梁》膚淺不足立。王敦之難,復不果行。晉所立博士,無一為漢十四博士所傳者,而今文之師法遂絶。
世傳《十三經》注,除《孝經》為唐明皇禦注外,漢人與魏、晉人各居其半。鄭君箋《毛詩》,注《周禮》、《儀禮》、《禮記》;何休注《公羊傳》;趙岐注《孟子》;凡六經,皆漢人注。孔安國《尚書傳》,王肅偽作;王弼《易注》;何晏《論語集解》;凡三經,皆魏人注。杜預《左傳集解》;范寧《榖梁集解》;郭璞《爾雅注》;凡三經,皆晉人注。以注而論,魏、晉似不讓漢人矣;而魏、晉人注卒不能及漢者:孔《傳》多同王肅,孔《疏》已有此疑;宋吳棫與朱子及近人閻若璩、惠棟歷詆其失,以為偽作;丁晏《尚書餘論》,考定其書實出王肅。據《晉書•荀崧傳》,崧疏稱武帝時置博士,已有孔氏,是晉初已立學。永嘉之亂亡失,東晉時梅頤復獻之,非梅頤偽作也。王弼、何晏祖尚玄虛,范寧常論其罪浮于桀、紂。王弼《易注》,空談名理,與漢儒樸實說經不似;故宋趙師秀云:「輔嗣《易》行無漢學。」何晏《論語集解》合包、周之《魯論》,孔、馬之《古論》,而雜糅莫辨。所引孔注,亦是偽書;如「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孔注「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不自稱幾世祖,此大可疑者。丁晏謂孔注亦王肅偽作。杜預《左傳集解》多據前人說解,而沒其名,後人疑其杜撰。諒闇短喪,倡為邪說。《釋例》于「凡弒君稱君,君無道也」一條,亟揚其波。鄭伯射王中肩之類,曲為出脫。焦循論預背父黨篡之罪,謂為司馬氏飾,其注多傷名教,不可為訓。范寧《榖梁集解》,雖存《榖梁》舊說,而不專主一家。序于三傳皆加詆諆,宋人謂其最公。此與宋人門徑合耳;若漢時,三傳各守顓門,未有兼采三傳者也。郭璞《爾雅注》亦沒前人說解之名,余蕭客謂為攘善無恥。此皆魏、晉人所注經,准以漢人著述體例,大有逕庭,不止商、周之判。蓋一壞於三國之分鼎,再壞於五胡之亂華,雖緒論略傳,而宗風已墜矣。
六、經學分立時代


  
自劉、石十六國併入北魏,與南朝對立,為南北朝分立時代;而其時說經者亦有「南學」「北學」之分。此經學之又一變也。《北史儒林傳》序曰:「江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河、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詩》則並主于毛公,《禮》則同遵于鄭氏。」案南北學派,《北史》數言盡之。夫學出於一,則人知依歸;道紛于歧,則反致眩惑。鄭君生當漢末,未雜玄虛之習、偽撰之書,箋注流傳,完全無缺;欲治「漢學」,舍鄭莫由。北學,《易》、《書》、《詩》、《禮》皆宗鄭氏,《左傳》則服子慎。鄭君注《左傳》未成,以與子慎,見于《世說新語》。是鄭、服之學本是一家;宗服即宗鄭,學出於一也。南學則尚王輔嗣之玄虛,孔安國之偽撰,杜元凱之臆解,此數家與鄭學枘鑿,亦與漢儒背馳。乃使涇、渭混流,薰、蕕同器,以致後世不得見鄭學之完全,並不得存漢學之什一,豈非談空空、覈玄玄者階之厲乎!南方玄學不行于北魏,李業興對梁武帝云:「少為書生,止習五典,……素不玄學,何敢仰酬!」此北重經學不雜玄學之明證。南學之可稱者,惟晉、宋間諸儒善說禮服。宋初雷次宗最著,與鄭君齊名,有雷、鄭之稱。當崇尚老、莊之時,而說禮謹嚴,引證詳實,有漢石渠、虎觀遺風,此則後世所不逮也。其說略見于杜佑《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