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文史通義    P 15


作者:章學誠
頁數:15 / 112
類別:史學論述

 

文史通義

作者:章學誠
第15,共112。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蓋夫子所言,無非性與天道,而未嘗表而著之曰,此性此天道也。故不曰性與天道,不可得聞;而曰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也。所言無非性與天道,而不明著此性與天道者,恐人舍器而求道也。夏禮能言,殷禮能言,皆曰「無徵不信」。則夫子所言,必取徵於事物,而非徒託空言,以為明道也。曾子真積力久,則曰:「一以貫之。」子貢多學而識,則曰:「一以貫之。」非真積力久,與多學而識,則固無所據為一之貫也。訓詁名物,將以求古聖之跡也,而侈記誦者,如貨殖之市矣。撰述文辭,欲以闡古聖之心也,而溺光采者,如玩好之弄矣。異端曲學,道其所道,而德其所德,固不足為斯道之得失也。記誦之學,文辭之才,不能不以斯道為宗主,而市且弄者之紛紛忘所自也。宋儒起而爭之,以謂是皆溺於器而不知道也。夫溺於器而不知道者,亦即器而示之以道,斯可矣。而其弊也,則欲使人舍器而言道。夫子教人博學於文,而宋儒則曰:「玩物而喪志。」曾子教人辭遠鄙倍,而宋儒則曰:「工文則害道。」夫宋儒之言,豈非末流良藥石哉?然藥石所以攻臟腑之疾耳。宋儒之意,似見疾在臟腑,遂欲並臟腑而去之。將求性天,乃薄記誦而厭辭章,何以異乎?然其析理之精,踐履之篤,漢唐之儒,未之聞也。孟子曰:「義理之悅我心,獨芻豢之悅我口。」義理不可空言也,博學以實之,文章以達之,三者合於一,庶幾哉周、孔之道雖遠,不啻累譯而通矣。顧經師互詆,文人相輕,而性理諸儒,又有朱、陸之同異,從朱從陸者之交攻,而言學問與文章者,又逐風氣而不悟,莊生所謂「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悲夫!

邵氏晉涵曰:「是篇初出,傳稿京師,同人素愛章氏文者皆不滿意,謂蹈宋人語錄習氣,不免陳腐取憎,與其平日為文不類,至有移書相規誡者。余諦審之,謂朱少白(名錫庚。)曰:此乃明其《通義》所著一切,創言別論,皆出自然,無矯強耳。語雖渾成,意多精湛,未可議也。」



  
族子廷楓曰:「叔父《通義》,平日膾炙人口,豈盡得其心哉?不過清言高論,類多新奇可喜,或資為掌中之談助耳。不知叔父嘗自恨其名雋過多,失古意也。是篇題目,雖似迂闊,而意義實多創闢。如雲道始三人居室,而君師政教,皆出乎天;賢智學於聖人;聖人學於百姓;集大成者,為周公而非孔子,學者不可妄分周孔;學孔子者,不當先以垂教萬世為心;孔子之大,學周禮一言,可以蔽其全體;皆乍聞至奇,深思至確,《通義》以前,從未經人道過,豈得謂陳腐耶?諸君當日詆為陳腐,恐是讀得題目太熟,未嘗詳察其文字耳。」


  

○原學上

《易》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學也者,效法之謂也。道也者,成象之謂也。夫子曰:「下學而上達。」蓋言學於形下之器,而自達於形上之道也。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希賢希聖,則有其理矣。「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聖如何而希天哉?蓋天之生人,莫不賦之以仁義禮智之性,天德也;莫不納之於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倫,天位也。以天德而修天位,雖事物未交隱微之地,已有適當其可,而無過與不及之準焉,所謂成象也。平日體其象,事至物交,一如其准以赴之,所謂效法也。此聖人之希天也,此聖人之下學上達也。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後,使先覺覺後覺也。」人生稟氣不齊,固有不能自知適當其可之準者,則先知先覺之人,從而指示之,所謂教也。教也者,教人自知適當其可之準,非教之捨己而從我也。故士希賢,賢希勝,希其效法於成象,而非捨己之固有而希之也。然則何以使知適當其可之準歟?何以使知成象而效法之歟?則必觀於生民以來,備天德之純,而造天位之極者,求其前言往行,所以處夫窮變通久者而多識之,而後有以自得所謂成象者,而善其效法也。故效法者,必見於行事。《詩》、《書》誦讀,所以求效法之資,而非可即為效法也。然古人不以行事為學,而以《詩》、《書》誦讀為學者,何邪?蓋謂不格物而致知,則不可以誠意,行則如其知而出之也。故以誦讀為學者,推教者之所及而言之,非謂此外無學也。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夫子斥以為佞者,蓋以子羔為宰,不若是說,非謂學必專於誦讀也。專於誦讀而言學,世儒之陋也。

○原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