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文史通義    P 110


作者:章學誠
頁數:110 / 112
類別:史學論述

 

文史通義

作者:章學誠
第110,共112。
王鏊《姑蘇志》六十卷,首郡邑沿革,次古今守令,次科第,皆為之表,次沿革,次分野,次疆域,次山,次水,次水利,次風俗,次戶口,次土產,次田賦,次城池,次坊巷,次鄉都,次橋樑,次官署,次學校,次兵防,次倉場,次驛遞,次壇廟,次寺觀,次第宅,次園池,次古蹟,次塚墓,次吳世家,附封爵氏族;次平亂,次宦績,次人物,而人物之中,分名臣、忠義、孝友、儒林、文學、卓行、隱逸、薦舉、藝術、雜技、游寓、列女、釋老,凡一十三類;殿以紀異雜事。而卷次多寡,不以篇目為齊。名宦分卷為六,人物中之名臣分卷為十,而忠義與孝友合為一卷,儒林與文學合為一卷,倉場與驛遞合為一卷,如此等類,不一而足。總六十卷,亦約略紙幅多寡為之,無義例也。《蘇志》名義不一,即范氏成大以蘇州為《吳郡志》,已失其理,而前人惟譏王氏不當以蘇州府志為《姑蘇志》,所謂貴耳而賤目也。然郡縣誌乘,古今卒鮮善本。如范氏、王氏之書,雖非史家所取,究於流俗惡爛之中,猶為矯出。今本《蘇州府志》之可取者多,亦緣所因之故籍足採摭也。然有荒謬無理,不直一笑,雖末流胥吏,略解文簿款式,斷不出於是者,如發端之三表是也。

表一曰郡邑沿革,以府縣為郡邑,其謬不待言矣。表以州國郡軍府路為目,但有統部州郡而無縣邑,無論體例不當,即其自標郡邑名目,豈不相矛盾耶?且職官有知縣,而沿革無縣名,不識知縣等官何所附耶?尤可異者,表之為體,縱橫以分經緯;蓋有同年月而異地,或同世次而異支,所謂同經異緯,參差不齊,非尋常行墨所能清析,故藉縱橫經緯以分別之。如《守令表》,必以郡之守丞判錄,縣之令丞簿尉,橫列為經;而以朝代年月,縱橫為緯。後人欲稽蒞任年月,由縱標而得其時世,由橫列而知某守某令某丞某錄,或先或後,或在同時,披表如指掌也。假有事出先後,必不同時,則無難列款而書,斷無經緯作表之理。表以州國郡軍府路分格。夫州則蘇州也,國則吳國也,郡則郡也,軍府路則平江路府也,此皆一蘇州府地先後沿革之名;稱吳國時並無蘇州,稱蘇州時並無吳郡,稱吳郡時並無平江路府;既無同時異出參差難齊之數,則按款羅列,閲者自知。今乃縱橫列表,忽上忽下,毫無義例,是徒亂人耳目;胥吏文簿,不如是顛倒也。《古守令表》,以太守、都尉權攝分格。夫太守都尉,固有同官年月;至於權攝,猶今之署印官也。有守即無權守,有尉即無攝尉;權攝官與本官,斷無同時互見之理,則亦必無縱橫列表之法。今分列格目,虛占篇幅,又胥吏之所不為也。職官列表,當以時制定名;守令之表,當題府縣官表,以後貫前可也。今雲古守令表,於文義固無礙矣;至於今守令表,則今乃指時制而言也,仍以守令稱明之知府知縣,名實之謬,又不待言矣。府官但列知府,而削同知以下;縣官但列知縣,而削丞簿之屬,此何說也?又表有經緯;經緯之法,所謂比其類而合之,乃是使不類者從其類也。故類之與表,勢不兩立。表則不能為類,類則無所用表,亦胥吏之所通曉也。科第之表,分上中下,以古今異制,簡編繁重,畫時代以分卷可也。其體自宜旁書屬籍為經,上書鄉會科年為緯。舉人進士,皆科第也;今乃以科第為名,而又分舉人進士列為二表,是分類之法,非比類也。且第進士者,必先得舉人,今以進士居前,舉人列後,是於事為倒置,而觀者耳目且為所亂,又胥吏所不為也。凡此謬戾,如王氏鏊,號為通人,未必出其所撰;大抵暗於史裁,又浸漬於文人習氣,以表無文義可觀,不復措意,聽一時無識之流,妄為編輯,而不知其貽笑識者,至如是也。故曰文人不可與修志也。



  
至於官署建置,亭樓台閣,所列前人碑記序跋,仍其原文可也。志文敘述創建重修,一篇之中,忽稱為州,忽稱為郡,多仍《范志》原文;不知《范志》不足法也。按宋自政和五年以前,名為蘇州,政和五年以後,名為平江路府;終宋之世,無吳郡名。《范志》標題既謬,則志文法度,等於自鄶無譏。王氏不知改易,所謂謬也。


  

又敘自古兵革之事,列為平亂一門,亦不得其解也。山川田賦,坊巷風俗,戶驛兵倉,皆數典之目;宦跡流寓,人物列女,皆傳述之體。平亂名篇,既不類於書志數典,亦不等於列傳標人,自當別議記載,務得倫序;否則全志皆當改如記事本末,乃不致於不類之譏。然此惟精史例者,始能辨之,尚非所責於此志也。其餘文字小疵,編摩偶舛,則更不足深求矣。《蘇志》為世盛稱,是以不得不辨,非故事苛求,好摭先哲也。

○書灤志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