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世說新語    P 24


作者:劉義慶
頁數:24 / 40
類別:古典散文

 

世說新語

作者:劉義慶
第24,共40。
1楊德祖為魏公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2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提「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3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絶』;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齏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絶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4魏武征袁本初,治裝,余有數十斛竹片,咸長數寸,眾並謂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甚惜,思所以用之,謂可為竹柙□(木盾),而未顯其言,馳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與帝同。眾伏其辯悟。

5王敦引軍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溫嶠為丹陽尹,帝令斷大桁,故未斷,帝大怒□(目真)目,左右莫不悚懼。召諸公來。嶠至,不謝,但求酒炙。王導須臾至,徒跣下地,謝曰:「天威在顏,遂使溫嶠不得謝。」嶠於是下謝,帝乃釋然。諸公共嘆王機悟名言。

6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惡其居兵權。郗於事機素暗,遣箋詣桓:「方欲共獎王室,修復園陵。」世子嘉賓出行,于道上聞信至,急取箋視,視竟,寸寸毀裂,便回。還更作箋,自陳老病,不堪人間,欲乞閒地自養。宣武得箋大喜,即詔轉公督五郡,會稽太守。

7王東亭作宣武主簿,嘗春月與石頭兄弟乘馬出郊野。時彥同遊者,連鑣俱進,唯東亭一人常在前,覺數十步,諸人莫之解。石頭等既疲倦,俄而乘輿回,諸人皆似從官,唯東亭奕奕在前,其悟攝如此。

夙慧第十二

1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簞,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簞,飯今成糜。」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彷彿記之。」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2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外。

3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度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4司空顧和與時賢共清言。張玄之、顧敷是中外孫,年並七歲,在床邊戲。于時聞語,神情如不相屬。暝于燈下,二小兒共敘客主之言,都無遺失。顧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復生此寶。」

5韓康伯年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着襦,尋作□(衤復)□(衤軍)。」兒云:「已足,不須□(衤復)□(衤軍)也。」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熱,今既着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母甚異之,知為國器。

6晉孝武年十三、四,時冬天,晝日不着□(衤復)衣,但着單練衫五六重;夜則累茵褥。謝公諫曰:「聖體宜令有常。陛下晝過冷,夜過熱,恐非攝養之術。」帝曰:「晝動夜靜。」謝公出,嘆曰:「上理不減先帝。」

7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歲,服始除,桓車騎與送故文武別,因指語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應聲泣慟,酸感傍人。車騎每自目己坐曰:「靈寶成人,當以此坐還之。」

豪爽第十三

1王大將軍年少時,舊有田舍名,語音亦楚。武帝喚時賢共言伎藝事,人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無所關,意色殊惡,自言知打鼓吹,帝即令取鼓與之。于坐振袖而起,揚槌奮擊,音節諧捷,神氣豪上,傍若無人,舉坐嘆其雄爽。

2王處仲,世許高尚之目。常荒恣于色,體為之弊,左右諫之,處仲曰:「吾乃不覺爾。如此者甚易耳!」乃開後□(門合),驅諸婢妾數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時人嘆焉。

3王大將軍自目:「高朗疏率,學通左氏。」

4王處仲每酒後,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唾壺邊盡缺。

5晉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許。帝時為太子,好養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曉便成。今太子西池便是也。

6王大將軍始欲下都更分樹置,先遣參軍告朝廷,諷旨時賢。祖車騎尚未鎮壽春,□(目真)目厲聲語使人曰:「卿語阿黑:何敢不遜!摧攝回去,須臾不爾,我將三千兵,槊腳令上!」王聞之而止。

7庾稚恭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時權重,未在己。及濟堅作相,忌兵畏禍,與稚恭歷同異者久之,乃果行。傾荊、漢之力,窮舟車之勢,師次於襄陽,大會寮佐,陳其旌甲,親援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疊。徒眾屬目,其氣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