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60


作者:黃宗羲
頁數:60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
第60,共462。
問「上達工夫”。曰:“後儒教人,纔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於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人安能與其力哉!凡聖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學者只從下學?用功,自然上達去,不必別尋上達工夫。」

問:「寧靜存心時可為未發之中否?」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氣,當其寧靜時,亦只是氣寧靜,不可以為未發之中。」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工夫?」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靜時唸唸去欲存理,動時唸唸去欲存理,不管寧靜不寧靜。若靠着寧靜,不惟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是潛伏在,終不能絶去,遇事依舊滋長。



  
以循理為主,何嘗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此所謂念,是無念之念,莫錯會。不然,纔起一念,已是欲也,故曰:「凡有所向便是欲。」然先生之教,自是真切。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

唐詡問:「立志是常存個善念,要為善去惡否?」曰:“善念存時,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惡,更去何惡?此念如樹之根芽,立志者,長立此善念而已。從心所欲不踰矩,只是志到熟處。(念本無念,故是天理,有念可存,即非天理。





  
許魯齋謂儒者以治生為先之說,亦誤人。

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纔自家 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

問:「知至然後可以言意誠,今天理人欲知之未盡,如何用得克己工夫?”曰:“人若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則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見一日,私慾之細微,亦日見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天理私慾終不自見。如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纔能到。今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只管愁不能盡知,閒講何益?且待克得自己無私可克,方愁不能盡知,亦未遲耳。」

問:「伊川謂不當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延平卻教學者看未發以前氣象,何如?」曰:「皆是也。伊川恐人於未發前討個中,把中作一物看,如吾向所謂認氣定時做中,故令只於涵養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處,故令人時時刻刻求未發前氣象,使人正目而視惟此,傾耳而聽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誘人之言也。」(只為本無前後際故也,先生頗主程子說。



澄於中字之義尚未明,曰:「此須自心體認出來,非言語所能喻。中只是天理。”曰:「天理何以謂之中?」曰:「無所偏倚。」曰:「無所偏倚何等氣象?」曰:「如明鏡全體瑩徹,無纖塵點染。」曰:「當其已發,或着在好色好利名上,方見偏倚。若未發時,何以知其有所偏倚?」曰:“平日美色名利之心原未嘗無,病根不除,則暫時潛伏,偏倚仍在。須是平日私心蕩除潔淨,廓然純乎天理,方可謂中。」

言語無序,亦足以見心之不存。

問:「格物于動處用功否?」曰:「格物無間動靜,靜亦物也。孟子謂『必有事焉』,是動靜皆有事。」(此是先生定論。先生它日每言「意在於事親,即事親為一物」云云,余竊轉一語曰:「意不在於事親時是恁物?」先生又曰:「工夫難處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誠意之事。

意既誠,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處,修身是已發邊,正心是未發邊,心正則中,身修則和」云云。先生既以良知二字冒天下之道,安得又另有正修工夫?只因將意字看作已發,故工夫不盡,又要正心,又要修身。意是已發,心是未發,身又是已發。

先生每譏宋學支離而躬自蹈之。千載而下,每欲起先生於九原質之而無從也。)

問:「程子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何墨氏兼愛反不得謂之仁?」曰:「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瀰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生亦自有漸。惟其有漸,所以必有發端處;惟有發端處,所以生生不息。譬之於木,其始抽芽便是生意發端處,然後有干有枝葉。

父子兄弟之愛是人心生意發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如木之有干有枝葉也。墨氏將父子兄弟與途人一例,便沒了發端處,安能生生?安得謂之仁?」(只此便可勘佛氏之學。)

問:「延平云:『當理而無私心。』當理與無私心如何分別?」曰:「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即是私心,若析心與理言之,恐亦未善。」又問:「釋氏於世間情慾之私不染,似無私心,外棄人倫,卻似未當理。」曰:「亦只是一統事,成就它一個私己的心。」(以上俱陸澄記)

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 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所以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兩,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學者學聖人,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猶煉金而求其足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