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巴菲特    P 62


作者:魯文斯坦
頁數:62 / 153
類別:商業人物

 

巴菲特

作者:魯文斯坦
第62,共153。
會議正式開始以後,巴菲特就會讓大家敞開提出各自的問題,這是一年唯一的一次可以問巴菲特有關投資方面的問題的機會,但是很少有人來問,曾經和巴菲特一起上過課的科拉德。塔夫以及塔夫的兄弟——證券專家埃德溫會來參加,而巴菲特會花上幾個小時來回答塔夫兄弟提出的問題。

人們對伯克希爾公司几乎沒有什麼興趣,連報紙上都不標出它的股價,公眾中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買進它的股票,然後「免費搭車」(無須付費,正如合夥人一樣),但是對它本身的興趣几乎是零。自從1973年達到 87美元的價位以後,伯克希爾股票就一直在隨大勢暴跌。到了1974年,它的價格竟然只有40美元/股,據埃德溫。塔夫說:



  
人們普遍都喪失了興趣,即使那些認識沃倫的職業投資者也是如此。有人說過他想在80美元的時候買進,等着看它升回去,結果沃倫宣佈自己退休的消息,把這幫人都給甩了。

但是似乎巴菲特在頭腦裡已經為伯克希爾公司的未來做了一番打算,他還在更多地買進,甚至讓證券行業的朋友們罷手,以使那些零散交易的股票一旦出現就可以第一個落入他手。巴菲特在奧馬哈的經紀人查爾斯。海德爾說道:「沃倫不樂意讓別人買伯克希爾的股票。」巴菲特下定決心要鞏固自己的統治權,他讓主管會計韋爾納。

麥肯齊不要對自己的公司進行投資。(直到1978年,巴菲特才終於告訴麥肯齊說他可以投資了。——此時已是麥肯齊受僱以來的第12個年頭了。)

與此同時,巴菲特的股票一跌再跌,到1973年底,伯克希爾公司曾花費5200萬美元的組合市值跌到只有4000萬美元了。巴菲特給洛克福特銀行的吉恩。阿貝格寫信說:

你說銀行的計劃在1973年裡業績有多麼糟糕,我的情況比你更慘。幸虧我做的時候已經解散了合夥人企業了,這對我的合夥人來說真是件好事。

到了1974年,賬面損失更加嚴重了。而用伯克希爾股票價格來衡量的淨價值跌了一半多,然而這些事實對他的士氣卻沒有任何打擊,另一位也在凱威特廣場工作的資金管理者斯坦。帕爾米特說:「從巴菲特的談話中來看,他彷彿沒意識到什麼。」



  
巴菲特這種世人少有的可以把自己的感情與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隔離開來的本事是他成功的一大原因。60年代當他有成堆的金錢時,他卻滿腦子是惡兆。而如今當他的投資組合陷入困境時,他卻對此垂涎三尺。

他在給伯克希爾公司股東的信中這樣寫道:

我們覺得手中持有的證券具備在未來顯著升值的潛能,因此我們對股票投資組合很滿

意。

他所持有證券之一的聯合出版公司,在1973年內贏利率增長了40%,但是它的股票卻如巨石落地般一跌再跌。一度曾以10美元/股上市的股票,在一個月裡連連滑落,先是9美元,然後是8美元,7 12美元——已經少於5倍贏利率了。當一種股票跌幅達到25%時,這對投資者而言可謂是一場酸性測試。人們開始懷疑是否有任何失誤之處,但是巴菲特堅信自己比別人內行。

197418日那天,他又買進了聯合出版公司股票,1116日再次買進。在2131519202122日連續多次重返市場。

一年來他都在不斷地買進,就像一個拿着桶的喝水人站在雨中那樣。

107天他都買了聯合出版公司股票,最低買價達到5 12 美元/ 股。

在投資業歷史上,197374年的市場滑坡奇怪地被眾人忽略了,然而它確實有劃時代的意義,甚至可以和30年代的大蕭條相提並論。股票像熟透的水果從高空墜落,一度熱衷于以80倍贏利率買下「漂亮的50種股票」的基金管理者們,不願意買下只有5倍贏利率的聯合出版公司股票,他們倒不是害怕有可能出錯,而是擔心自己的步調跟不上潮流。他們擔心自己是在主觀臆想,不是在長期範圍內,而是一季度一季度的期間:從《華爾街紀事》對奧本海默的管理者埃裡克。F.米勒的一則採訪上,便可見一斑。

米勒住在紐約落後的布魯克林郊區地帶,他熱愛球類運動,一點兒也不喜歡城市。

我希望我們可以脫口而出說自己對這些獨特的領域有強烈的愛好,但我們從不這樣做,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認為現在不是去做一個英雄的時候,這會有相當大的風險,除非你可以把我放到一個島上觀察上3年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現在才是出英雄人物的理想時機。儘管資金管理者都曾在最模棱兩可的股票上押下過賭注,現在卻又把最好的股票拒之門外,雖然樂觀是他們的第二天性,但這是鮮為人知的。剩下的一切便都是恐懼的。

1972年各大刊物都以顯著標題,描述這場前所未有的恐慌。 《商業周刊》:「從墓地呼嘯而過」;《福布斯》:「為什麼買股票?」《商業周刊》:「可怕的崩盤」;《巴倫》:「瀰散的恐慌」;《福布斯》:「悲觀正在加劇」; 《福布斯》:「一片未知的水域」;《幸福》雜誌:「關於股票悲觀的一個案例」;《福布斯》:「經濟形勢失控了嗎?」

經濟陷入衰退之中,通常採取的用投資刺激經濟的方法還沒出台。1974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11%。出現了連30年代都沒見過的新的癥狀: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兩者之中解決任何一方都必然伴隨着另一方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