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巴菲特    P 152


作者:魯文斯坦
頁數:152 / 153
類別:商業人物

 

巴菲特

作者:魯文斯坦
第152,共153。
如果巴菲特和芒格同時被車撞了,或者巴菲特來不及培養一位接班人,至少目前公司已有一位巴菲特選中的「第三人」來經營。這是個嚴守的秘密,就連他自己的孩子都不知道。

除此之外,公司還將落入巴菲特精心挑選的董事會手中。最近他指定妻子和兒子豪伊為公司的董事,以此來保證公司絶不會忘記它的使命。 (其他董事有巴菲特、前董事長的兒子馬爾科姆。G.察思第三、芒格和奧馬哈的商人,小沃爾特。



  
斯科特。)他的家庭成員將成立基金的控制者。「歸根結底,」

巴菲特最近寫道,「我們已做好了『被車撞』的準備。」

儘管他沒像其他職業者那樣精心節食,64歲的巴菲特仍非常健康。早上他常端着一碗花生和一瓶可樂向人問好。參加湯姆。默菲安排的觀看超級杯的周末,他為第二天早餐點了香草冰淇淋和巧克力調味汁。

當朋友們就他的健康開玩笑時,他不自然地回答:「當人們經過我的棺材時,我希望他們說『天哪,他老嗎?』」

他對工作仍然全心全意,但對成功的興趣卻稍稍減少了。兒子們說他比往年過得輕鬆多了;彼得也看不到他父親再像腦子裡裝着嘀嗒作響的閙鐘一樣忙忙碌碌了。

這得部分歸功于阿斯其德,巴菲特因她而過得非常舒服。他也認為自己幫她建立了尊嚴,無疑這是種互助互利的關係。當他們一起出去時,比方說

去格羅茨,他們就像奧馬哈的一對普通夫婦,有時巴菲特還摟着她。阿斯其德對自己的角色很有幽默感,有一次她對巴菲特的某親戚說與巴菲特一起生活「是她最好的工作」。巴菲特幾十年的老朋友喬。羅森菲爾德說:“阿斯其德正是他現在所需要的。

她不介意他離開,真是個很有自由精神的姑娘。


  

了不起。“

儘管如此,巴菲特仍是蘇茜的,他們几乎每月都相聚 (比如說去巴黎參加可口可樂的董事會)。沃倫對這種安排也很有幽默感;他對朋友說,他不能與蘇茜離婚,因為她太有錢了。

近來,巴菲特稍稍放鬆了自己的錢包。他用自己的125萬美元買下了奧馬哈一支小棒球隊 25%的股權——相當於為本城這支球隊能夠維持生計的募捐。1993年當B夫人百年大壽時,他像往常一樣獻上了鮮花和喜詩糖果,並給了一張100萬美元的支票,資助B夫人正把廢棄的羅絲。布朗金錶演藝術中心變成兒童劇院的工作。

他個人花錢也大方了一點,比如用於旅遊和服裝,儘管他的壁櫥裡好些衣服都要發皺了。但相對來說,他的花銷和善舉仍是九牛一毛。

工作是他的生命,而食物和住所只是小事一樁。他仍然自己開他的藍色林肯。他也沒有富麗堂皇的小轎車和房子,即使有他也不會感興趣。最近在拉古納海邊的房子度假兩周時,他只離家三次——兩次去看電影,一次去吃飯 (女兒付錢)。

他仍打橋牌,通常在他不願用於工作的計算機上玩,另外的幾個玩友則在數千英里以外。

他在奧馬哈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心。經過法南街時,人們的車開得很慢,都到快停下的地步了,他們好奇地注視着那座樸實無華的房子。巴菲特可從廚房看到他們。他在那兒享用冰淇淋、可樂或拿着報紙和年度報告自得其樂。

房子裡只有他和阿斯其德兩人,身邊沒有僕人,也不用請人做家務,他們只有一個女仆,每兩周來一次。阿斯其德仍在買便宜貨,當有可樂賣時也常滿滿裝一小車回來。

當億萬富翁的確讓巴菲特很開心,他以不尋常的方式享受着。就像他說的,錢改變不了你的健康狀況或讓別人愛你,但「它會使你的環境更有利」。

他現在與比爾。蓋茲的關係非常親密,後者是他金融上的對手,比他小 26歲。有意在俄羅斯推行資本主義的世界象棋冠軍加利。卡斯帕羅夫也曾來奧馬哈拜訪過他。

1994年夏天快結束時,他與總統比爾。柯林頓一起在馬撒葡萄園打高爾夫球,之後,他們一起去凱。格雷厄姆家吃了頓平靜的晚餐。

現在他發現在推行他的沃倫。巴菲特教時有了許多觀眾。他經常四處奔走,大學,公司,甚至去一些小的非正式團體,舉行他的儀式,重述他的故事,爭取讓儘可能多的人登上他的電車。

人們對他,對他的生活不知道的事情仍然很多。正如布法羅一位法官對他可能有的壟斷目的評價的那樣,也許他的秘密深深埋在他的「不可知的內心」裡。

但他的社會活動的一面是顯而易見的。巴菲特對歷史不平凡的見解使他成為美國生活中的一個獨特形象,他不僅是位偉大的資本家,而且是位偉大的解釋美國資本主義的人。他教導了一代人該如何考慮業務,證明股票與壟斷不同,投資也不是隻憑運氣的遊戲。它也是一種合理的可感覺得到的事業,與它代表的具體業務是一樣的。

他揭開了華爾街神秘的面紗,說它與美國沒什麼兩樣——也許是個不可捉摸的地方,但也是普通美國人可以理解的地

方。只是巴菲特還不為華爾街所熟悉。

對於人們熟悉的華爾街黑暗的一面,巴菲特是人們很少見到的。他是為數不多的不傷害別人而獲得巨富的資本家之一。 (他在布法羅的對手是個例外)。用芒格的話說,他努力爭取的不是做一個「痛苦的積累者」,他把投資人和被投資人都當作夥伴,而且從不僥倖,也不「準備退路」。